[实用新型]热塑桩基超声波检测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4954.0 | 申请日: | 200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13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唐江勇;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迪安商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6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基 超声波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埋在桩基中方便超声波探头进出的接力长管,尤其涉及一种热塑桩基超声波检测管。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能源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尤其对桥梁、隧道、溶洞、井巷等的桩基质量的检测十分重要。在桩基的施工中,一般是在混凝土浇注之前,在桩基的钢筋笼架内预先设置一些方便超声波探头进出的接力长管。
目前普遍使用的接力长管有下列几种结构:
1、由相同管径的钢管通过焊枪现场焊接而成,导致施工作业极不方便,也不安全,效率低,成本高;
2、由相同管径、具有对应丝口的钢管通过螺纹连接而成,导致该种钢管加工成本大大提高;
3、CN 2467860Y,是一种钢管连接结构:其中钢管一端有管径扩大的连接头,另一钢管的一端插入连接头内,之间有密封圈。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扩大的连接头是通过扩孔工艺生产而成,容易开裂,从而导致其抗渗水性和抗变形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热塑桩基超声波检测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由若干检测管单元首尾依次插入而成;
如图1、图3,所述的检测管单元包括主管(1)、副管(2)、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主管(1)的后端头和副管(2)的前端头通过围焊(4)连接;
如图2、图4,每一个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包裹在每两个检测管单元的接头处。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
1、连接N个检测管单元
假若本实用新型需要N个检测管单元组成,则在第1检测管单元的尾部插入第2检测管单元的头部,并在其接头处套上第1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再在第2检测管单元的尾部插入第3检测管单元的头部,并在其接头处套上第2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依次类推,最后在第N-1检测管单元的尾部插入第N检测管单元的头部,并在其接头处套上第N-1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
2、接口密封
将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调整在前后管接头处的中心部位,然后用加热设备(如电吹风)加热至120℃左右,待其完全收缩为止。
3、在本实用新型的两端加盖封口,避免异物入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
1、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生产容易;
2、现场安装方便;
3、抗渗水性和抗变形性好;
4、耐侯性好,收缩后不反弹。
由于本实用新型性能价格比高,不仅可作为桩基超声波检测管的首选产品,而且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信、交通等需要接力长管的工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检测管单元(外副管型)结构图;
图2是两个检测管单元(外副管型)连接结构图;
图3是检测管单元(内副管型)结构图;
图4是两个检测管单元(内副管型)连接结构图。
其中:
1—主管;
2—副管,2.1—外副管,2.2—内副管;
3—热收缩密封塑套管;
4—围焊;
5—拉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一、部件
1、主管和副管
①如图1、2,副管(2)或为外副管(2.1),即外副管(2.1)的内径大于主管(1)的外径,使外副管(2.1)套在主管(1)的外面。
②如图3、4,副管(2)或为内副管(2.2),即内副管(2.2)的外径小于主管(1)的内径,使主管(1)套在内副管(2.2)的外面。
③在实施中,主管(1)的直径选用50mm,外副管(2.1)的直径选用54mm,内副管(2.2)的直径选用47mm,管壁厚1mm。
2、热收缩密封塑套管
热收缩密封塑套管(3)有上市产品,高温加热后其收缩度可达50%。
3、拉耳
在主管(1)或外副管(2.1)上设置有拉耳(5),便于搬运和安装。
二、检验结果
本实用新型经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检验,其检验项目包括抗渗水性和抗变形性。
1、抗渗水性
加压等级4.0MPa,保持时间4h,未渗水。
2、抗变形性
加压等级4.0MPa,保持时间4h,未变形。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抗渗水性和抗变形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迪安商贸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迪安商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49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