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酸性固废化学洗涤除臭塔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3158.5 | 申请日: | 200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51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少辉;姜应和;桑稳姣;田中凯;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42 | 分类号: | B01D53/42;B01D53/7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0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性 化学 洗涤 除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厂的化学洗涤除臭设备,特别是一种酸性固废化学洗涤除臭塔。
背景技术
现有的酸性洗涤除臭塔,主要由淋洗区、酸液区、进气管、放空管、酸液喷头、出气管组成。利用酸液快速吸收去除生物降解较慢的氨等碱性废气,减轻后续生物处理负担,在污水厂除臭工艺中主要用作预处理设备,强化后继处理效果。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以及采用硫酸等酸性溶液为处理药剂,致使除臭不彻底、易产生二次污染和处理费用昂贵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酸性固废化学洗涤除臭塔,以解决现有的酸性洗涤除臭塔存在的缺陷,并且能有效地去除污水厂内臭气中的碱性物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塔体自上而下设有淋洗区、填料区、酸液区;淋洗区顶部装有出气管,中部装有酸液喷头;酸液区下部装有循环回流管和进气管,酸液区底部装有放空管,循环回流管通过循环泵经管道连接酸液喷头;填料区内填充蜂窝状酸性固废填料,填料区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进料孔和出料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主要优点:
其一.采用酸性工业固废为填料直接吸收碱性臭气,并利用水喷淋其表面形成的酸液预吸收碱性臭气和最后洗涤臭气,不仅能大幅降低化学药剂费用,减少二次污染,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对碱性臭气除臭彻底,对填料酸性利用率高。填料区内装磷石膏等酸性固废填料,该填料为工业废物,因此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可有效降低药剂费用。
其二.采用上流式进气方式,使废气首先进入由填料渗出液形成的酸液区,再通过酸性填料层,最后经过回液酸液的喷淋洗涤,对碱性臭气物质进行多次去除,除臭彻底,并可充分利用填料酸性,降低二次污染。
其三.采用酸性工业固废(例如磷石膏)为填料,可有效降低药剂费用,能够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
其四.由于将固废填料做成蜂窝状,故可以增加酸性填料与臭气的接触面积,保持气流畅通,提高除臭效果。
总之,本实用新型采用酸性工业固废为填料直接吸收碱性臭气,并利用水喷淋其表面形成的酸液预吸收碱性臭气和最后洗涤臭气,不仅能大幅降低化学药剂费用,减少二次污染,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对碱性臭气除臭彻底,对填料酸性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化学洗涤除臭设备,其结构如图1所示:塔体自上而下由淋洗区2、填料区5和酸液区6三段构成。淋洗区顶部装有出气管1,中部装有酸液喷头3。酸液区下部装有进气管7和循环回流管10,底部装有放空管8,进气管与酸液区内腔下部的穿孔布气管9相连。酸液区由循环回流管10连接循环泵11,该泵再经管道13连接淋洗区内的酸液喷头3。填料区内填充蜂窝状酸性固废填料,填料区上部和下部的侧壁分别设有进料孔4和出料孔12,当填料饱和后,可从下部出料孔取出饱和填料,从上部进料孔装填新的酸性填料;这样便于更换填料。
上述酸性固废填料为工业废物,例如采用蜂窝状磷石膏填料。
本实施例采用上流式进气方式,采用穿孔布气管9从酸液区6底部进气。酸液区内水深30~50厘米。穿孔布气管9位于酸液区6内腔底部5~15厘米处。循环回流管10距酸液区底10~15厘米;酸液喷头3高于填料区5的顶部以上15~20厘米,距淋洗区2顶部10~1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塔体可采用防腐蚀钢材、玻璃钢或钢筋混凝土构建,其外形为正方体状或圆柱状。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简述本实用新型酸性固废化学洗涤除臭塔的工作过程:
污水厂臭气从酸性固废化学洗涤除臭塔酸液区6的进气管7进入穿孔布气管9,进行均匀布气,经酸液预吸收、酸性固废填料(磷石膏填料)处理和酸液喷淋洗涤后,由淋洗区2顶部的出气管1排出。根据废气流量及酸性臭气浓度,通过循环泵11抽取酸液区6中的酸液回流至上部酸液喷头3,同时补充部分自来水,向下喷淋洗涤臭气并调节填料湿度,反应所产生过剩废液通过酸液区6底部的放空管8排放。更换填料时,打开填料区侧壁上进料孔4和出料孔12,从出料孔12取出饱和填料,从进料孔4装填新的酸性固废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31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速大直径高转矩异步电动机
- 下一篇:一种可组装便携式负压辅助创面治疗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