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包装盒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81219.4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4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鲍雨;李永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55/02 | 分类号: | B65D55/02;B65D55/06;B65D50/02;B65D77/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0036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盒,尤其是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具有防伪功能的包装盒,盒体通常由盒身与盒盖组成,盒身与盒盖之间的连接部位处通常设置有止口,止口通常设置在盒身上,当然也可以设置在盒盖上,止口为盒身与盒盖之间的重叠部位。关闭盒体时,盒身与盒体之间通过止口部位导向并定位。具有防伪功能的包装盒的防伪装置,通常是在盒盖与盒身之间的开启部位,设置如防伪标签、防伪封口等防伪件,当开启盒盖时,通过破坏防伪件来达到防伪的目的。但上述这些具有防伪功能的包装盒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防伪件固定盒身与盒盖的包装盒,其防伪件的制作成本较高,无疑增大了包装盒的整个成本;采用防伪标签等方式的包装盒,其防伪标签等防伪件裸露在外部,而开启时破损部位小,从外观上不容易被察觉,同时也容易被仿冒件所替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伪效果更好的包装盒。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装盒的盒体包括盒身与盒盖,盒身与盒盖之间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锁紧防伪装置,其特征是:锁紧防伪装置的开启件的端部设置在盒体外,开启件的其余部分设置在盒体的盒壁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式,锁紧防伪装置包括锁紧销和与锁紧销连接的开启件,盒身与盒盖之间设置有止口,锁紧销穿过止口将盒身与盒盖固定,锁紧销的外端部与盒体外表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除了开启件的端部外,开启件的其余部分设置在盒体的盒壁内,通过开启件开启锁紧防伪装置时,势必将盒体的盒壁破坏,从而具有极好的防伪效果。同时由于通过直接将开启件的一部分制作在盒体的盒壁内来实现防伪,未增加多余的零部件,从而减小了制作成本,可用于各种现有的各种包装盒,尤其是利于在高档的酒包装盒上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盒身1、盒盖2、开启件3、锁紧销4、止口5、开启孔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盒体包括盒身1与盒盖2,盒身通常采用纸质材料制作。盒身1与盒盖2之间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锁紧防伪装置,将包装物放置在盒身1内之后,盖上盒盖,通过锁紧防伪装置即可将盒身1与盒盖2固定。固定后的盒身1与盒盖2只能通过开启件3开启锁紧防伪装置才能使其盒身1与盒盖2分离。本实用新型的锁紧防伪装置的开启件3的端部设置在盒体1外,开启件3的其余部分设置在盒体的盒壁内。这样当开启件3开启锁紧防伪装置时,势必将盒体的盒壁破坏。这种结构的包装盒很难被仿冒,而开启过的盒体被破坏后也不可以重复使用,从而具有极好的防伪效果。
锁紧防伪装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只要是可以将盒身1与盒盖2固定即可,而锁紧防伪装置是通过开启件3来开启的。例如锁紧装置采用连接有开启件3的锁紧销4、锁紧螺栓、绳套等。
为了便于制作和具有较好的外观美感,上述锁紧防伪装置可采用锁紧销4的连接形式,锁紧销4上连接开启件3,盒身1与盒盖2之间设置有止口5,锁紧销4穿过止口5将盒身1与盒盖2固定,锁紧销4的外端部与盒体外表面齐平,这样既可防止从外部直接将锁紧销4拔出而开启盒盖2,又保证了外观的平整。
上述的止口5可以固定设置在盒身1上,也可以固定设置在盒盖2上,其效果都是一样的。例如,止口5固定设置在盒身盖2上时,锁紧销4穿过盒身1与止口5将盒身1与盒盖2固定。
止口5固定设置在盒盖2上时,开启件3的其余部分就可直接设置在盒身1的盒壁内,这样制作起来就更加方便。
为了避免开启件3的端部直接从盒身1的表面伸出而影响美观,可在盒身1上设置有开启孔5,开启件3的端部从开启孔5的孔壁上穿出。
上述开启件3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如绳、塑料线等,也可以采用钢丝、铁丝等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12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