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对射探测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80426.8 | 申请日: | 2007-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16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羊贵祥;高开文;石皓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13/181 | 分类号: | G08B13/181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舒启龙 |
| 地址: | 611732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对射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对射探测器,特别是用于居住区、办公区防盗报警的多光束红外对射探测器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多光束红外对射探测器主要由红外发射装置和红外接收装置组成,它是将红外发射电路或红外接收电路设置在电路板上,再将电路板安装在管体内,并将管体安装在设防区的围墙上,红外发射电路发出的红外线经管体上的红外滤光板射出,再经接收方的红外滤光板射入、由红外接收头接收,连续发射的红外线起着红外电子护栏的作用。一旦有人通过,就会阻断红外线的发射-接收,该装置的报警器就会产生报警声,警示值勤人员。
现有红外对射探测器在结构上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之处:
1、管体与支架之间为固定式结构,无法调整管体(管体上带有滤光板)角度,因此安装定位后,就不能再对发射管体和接收管体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增加了安装工作的难度;现有产品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接线方便性问题,多数产品在安装时需要将电路板从管体内拉出,接线完毕后将电路板插入管体,最后再装管帽和支架,安装非常不方便。有少部分产品用导线将接线座引到管体外面,但没有很好的解决旋转和接线座的固定问题,安装仍然不方便。
2、现有产品的滤光板一般采用圆形凸透镜或菲涅尔透镜两种方式,要求每一束红外光都必须使用一个透镜,当使用多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时结构比较复杂。如果不使用聚焦透镜,探测距离又比较近。市面上的多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的滤光装置一般采用厚度均匀的板式结构,只起到滤光的作用。
3、市面上的多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管体与滤光板之间的配合主要有两种结构,一是一次性成型的一体化结构,二是插片式结构。前一种,防水性能好,但管体和滤光板必须采用同类材料,管体材料的变化受到限制。后一种,有些产品完全没有采取防水措施,使用寿命很短。采取防水措施的产品又分为粘胶方式和紧配合方式,但无论那种方式,由于该类产品常用于室外,经过日晒雨淋后,都可能出现缝隙,导致防水性能下降,甚至完全失去防水性能。
4、市面上的多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都是通过固定安装支架来进行安装的,一般是在装修粉刷完毕后安装整个探测器。因为,如果在墙壁粉刷前安装探测器,粉刷时可能影响探测器表面外观,甚至造成破坏。但在粉刷后再钻孔安装,又可能会对墙壁产生影响。
5、市面上的多光束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一般都没有设置从外面可以观察到的对准指示灯,安装人员调试时很难直观地知道是否调到了最佳位置。也有少数产品设置有从外面可以观察到的对准指示灯,一方面指示灯不明显,另一方面只是在发射端或接收端设置,而不是两端都设置,安装人员调试时仍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体角度可调整、方便安装的红外对射探测器。
本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设计加以实现:一种红外对射探测器,包括其上安装有红外发射电路或红外接收电路的电路板,管体,滤光板,上管帽,下管帽,底座,上管帽和下管帽上分别一体化设置有管轴;底座上分别设置有相同结构的支架上、下管帽的管轴分别插入支架中。
上述上、下管帽的管轴上均设置有防滑齿,上管帽的管轴上固联有供电路板外端卡入定位的槽板,电路板外端上设置有用于电路连接的接线座。
上述支架经其底部两纵向卡条卡套在底座滑槽之中。
上管帽上设置有透明窗板,电路板对应于透明窗板的位置上安装有对准指示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管帽上设计带齿纹的管轴,与支架配合,可实现360度旋转,一是降低了安装难度要求;二是安装后可松开支架上的活动件而旋转管体,将发射管体与接收管体调整到最佳角度位置;三是管体角度调整定位后,再将支架上的活动件(即防转卡)锁固在支架上,对管体起到防转动作用,可避免安装完毕后管体的再转动。
2、本滤光板与一般滤光板相同的是,能过滤掉大部分可见光,减少可见光的影响。不同的是,其外表面呈外凸的圆弧状,一方面与管体上部形状保持协调,起到装饰作用,使外观更加美观。另一方面,形成一个长条形的凸透镜,将探测器管体两测的红外光向中间聚焦,使中间的红外光能量得到加强,从而在不格外增加圆形凸透镜,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红外发射和接收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理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04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