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时单流润滑油分配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80355.1 | 申请日: | 2007-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3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小琴 |
| 主分类号: | F16N25/04 | 分类号: | F16N25/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137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时 润滑油 分配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润滑油分配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分时单流润滑油分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中低档分配器,都是出油口和进油口直接相通来实现对多个润滑点的润滑油分配的。各式各样的中低档机床集中润滑系统,由油泵、油管、过滤器、分配器、单向阀等组成。这种集中式润滑系统中的润滑油经油泵流出经油管通过过滤器进入分配器,然后经分配器的各油孔流过单向阀到各润滑点进行润滑。但是由于各润滑点到分配器的油管的长度不相等,油流到各润滑点时的压力也不相等,流到各润滑点的油量也不同,离分配器近油管短的润滑点压力大,得到润滑油的量充足。离分配器远的润滑点油压小,得到的润滑油就相对较少。得到较多润滑油的润滑点就有可能会造成润滑油的浪费,得到润滑油少的润滑点就会润滑不良。还有的情况是,某一路润滑油管或单向阀堵塞,就无润滑油流到该润滑点,设备操作员或设备管理员无法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就会造成设备的损坏。现在销售的高档分配器,它们由许多的阀和各种电控部件组成,价格非常昂贵,不适合于整机价格相对低的中低档机床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的润滑油分配器。
本实用新型的分时单流润滑油分配器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由分配器本体和装在分配器本体内的旋转阀心组成;旋转阀心的一侧圆端面上连接有定位轮,分配器本体上安装有油缸和定位爪。
所述旋转阀心为圆柱形,其圆柱面上有一环形的油槽和1-10个与环形油槽相通的一字型油槽;旋转阀心的一侧圆端面上刻有管路编号。所述分配器本体上有1个孔,孔的中心与圆柱形阀心的一侧圆端面上的管路编号数字中心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可靠性高,能使每一个出油口都能有相同流量的润滑油流出;2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制造即使有30个以上的润滑点也可只用一个分配器;3可显示被堵塞的油路编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心转动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润滑系统中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一中,旋转阀心2装在分配器本体1的圆柱形孔内,旋转阀心2可在分配器本体1上作圆周旋转。通过分配器本体上的孔21可看到旋转阀心上的油路编号。图二中,旋转阀心2和定位轮3相连。环形槽9与一字形槽8相通。图三中,定位爪5油缸4安装在分配器本体1上,定位爪5与推爪6都卡在定位轮3的定位齿中。加油时向下压图4中的手柄13,活塞14向上运动,泵18的下腔开始吸进润滑油19,泵18的上腔输出压力油,油通过油管11进入油缸4的左腔推动活塞15、活塞杆7和推爪6向右移动,推爪6推动定位轮3和旋转阀心2一起旋转,定位爪5在定位轮3的定位齿的作用下向上抬起,当手柄13到达最下端时,旋转阀心圆柱表面上的一字形槽8就会与分配器本体上1的一个出油口16对齐,定位爪5同时也卡到定位轮的下一齿内,泵18的下腔也完成一次吸油。释放手柄13,活塞14在弹簧17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活塞15活塞杆7和推爪6在弹簧12的作用下向左移动复位,在定位爪5的作用下定位轮3和旋转阀心不会反转,保持一字形槽8与出油口16相通,同时泵18下腔的油在活塞14的作用下向外排出通过油管10进入进油口20,再通过旋转阀心2圆柱表面上的环形槽9、一字形槽8、分配器本体1上的出油口16流到润滑点。当手柄13恢复到最高位时重复压下手柄13,旋转阀心就会切断上一出油口接通下一出油口,系统将依次对所有润滑点进行润滑,因泵每次只对一个润滑点进行润滑,所以每一个润滑点都能得到大至相同量的润滑油。当某个出油口至润滑点有堵塞现象时,泵18下腔内的油无法排出,活塞14不能向下移动,手柄13不能恢复到最高位,此时分配器本体上1的小孔21所显示的数字即为被堵塞出油口的编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小琴,未经王小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03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