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绞蒜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9648.8 | 申请日: | 200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0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熊合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合水 |
主分类号: | A47J19/04 | 分类号: | A47J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绞蒜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用作捣烂大蒜的器具。
背景技术
大蒜是日常炒菜或炖汤中必不可少的佐料之一。有了大蒜,会大大增加菜品的美味程度,因此,切蒜是生活中每天都必须做的事。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餐馆内,每日用的大蒜量是非常多的。目前,大多数的餐馆都是依靠手工切蒜,手工切出来的蒜大小不均匀,不够细,且会使手部染上刺鼻的大蒜味道,经久不散。还有的是采用棒子在装有大蒜的器皿中不停的上下捣动,将大蒜捣碎。这样捣出来的大蒜颗粒较细,均匀。但是,捣动时,会使大蒜到处乱蹦,散落一地。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绞蒜器,采用本实用新型绞出的大蒜颗粒细而均匀,绞蒜时不会使大蒜到处乱蹦,且不用沾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绞蒜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外壳配合绞蒜的绞蒜头和与驱使绞蒜头绞动的把手,所述外壳内设有供大蒜进入的进蒜槽,所述绞蒜头为棒状,棒状绞蒜头的中上端设有绞叶,所述绞叶在绞蒜头上环绕成螺纹状,所述绞蒜头的下端为螺旋状的小齿轮,所述小齿轮与外壳底部的小齿轮啮合配合,所述外壳底部开有出蒜口,所述外壳上设有固定绞蒜头和外壳的挡片。
所述把手与绞蒜头之间的角度为90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大蒜从进蒜槽进入,经绞蒜头中上端的绞叶粗绞后,进入外壳底部,经绞蒜头和外壳底部的小齿轮细绞,绞碎后的蒜泥从出蒜口漏出。从而使绞出的大蒜颗粒细而且均匀,且不会使大蒜到处乱蹦,不沾手。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外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绞蒜头和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绞蒜器,包括外壳1,与外壳1配合绞蒜的绞蒜头2和与驱使绞蒜头2绞动的把手3,所述外壳1内设有供大蒜进入的进蒜槽4,所述绞蒜头2为棒状,棒状绞蒜头2的中上端设有绞叶5,所述绞叶5在绞蒜头2上环绕成螺纹状,所述绞蒜头2的下端为螺旋状的小齿轮6,所述小齿轮6与外壳1底部的小齿轮6啮合配合,所述外壳1底部开有出蒜口7,所述外壳1上设有固定绞蒜头2和外壳1的挡片8。所述把手3与绞蒜头2之间的角度为90度。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大蒜从进蒜槽4进入,经绞蒜头2中上端的绞叶5粗绞后,进入外壳1底部,经绞蒜头2和外壳1底部的小齿轮6细绞,绞碎后的蒜泥从出蒜口7漏出。从而使绞出的大蒜颗粒细而且均匀,且不会使大蒜到处乱蹦,不沾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作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改变,但这些改变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合水,未经熊合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96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