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幼儿助步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79376.1 | 申请日: | 2007-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93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闵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闵书 |
| 主分类号: | A47D13/04 | 分类号: | A47D1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31四川省成都市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幼儿 助步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幼儿辅助工具,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幼儿助步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为了尽快地帮助婴幼儿学会走路,主要是通过学步车,学步带和人工搀扶等几种方式,在现有的学步车中,主要是采用胯下支撑婴幼儿的技术方式来让婴幼儿滑行学步,这种学步车有一个很大缺点是极易造成婴幼儿以后走路形成八字腿、O型腿、前冲及脚尖走路等不良后果,反而比不用学步车效果还慢,所以,现学步车已经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禁止销售和使用。而采用学步带或人工搀扶的方式帮助婴幼儿学步,则会消耗大人过多的人力,体力,精力和时间,并且效果也不明显,进步缓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幼儿助步车,帮助婴幼儿健康,正确的学步,并能够快速提高其学步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幼儿助步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吊杆,所述吊杆的吊臂端上连接有固定带。
进一步的,所述车体包括托盘、底盘、轮子和支撑杆,所述轮子设置于底盘底端,底盘与托盘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吊杆与托盘连接。所述固定带悬空于托盘上方,并与托盘镂空部分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吊臂通过吊带连接固定带。所述吊带为平行或交叉设置。所述固定带上还设置有粘扣带。
更进一步的,所述吊杆上设置有升降装置,且吊杆与托盘之间为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助步车上设置了吊杆和吊带,使得婴幼儿腋下及胸前得到了有效的支撑,这样,婴幼儿在通过助步车学步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双腿站立的身姿,使之能够正确的引导婴幼儿健康的学步,并且学步快,效果好,并通过调节升降装置还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婴幼儿使用。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了可旋转的吊杆,将吊杆及吊带旋转到托盘侧面,使得操作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幼儿助步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托盘1、底盘2、支撑杆3和轮子5,所述托盘1通过支撑杆3与底盘2连接,轮子5共有四个,分别设置于底盘2底端的四个角的附近。靠近托盘1镂空部分的盘面上活动连接有吊杆8,即吊杆8可沿立轴作0~360度的旋转。所述吊杆8的吊臂端通过吊带7连接有固定带4,所述吊带7为平行设置,吊带7的两端与固定带4连接,所述固定带4悬空于托盘1镂空部分的上方,所述固定带4上还设置有粘扣带6。当把婴幼儿放入助步车中时,便可以把吊带7和固定带4套于婴幼儿的腋下和身上。使婴幼儿受到向上的拉力,以便快速,正确,健康的学步。
更优化的实施例是,在吊杆8上还设置有升降装置9,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随意调节吊杆8的垂直高度,以此来调节固定带4与托盘1之间的高度,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婴幼儿使用。
实施例2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吊带7为交叉设置。所述升降装置9由设置有滑动槽11的套管以及设置于吊杆8上的丝杆和螺母10构成,丝杆从滑动槽11穿出,并套接有螺母10,通过丝杆在滑动槽11中的滑动来调节吊杆8的高度。旋紧螺母10,即可固定吊杆8的垂直的高度。
实施例3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吊杆8相对于托盘1镂空部分的两侧分别设置,且所述吊杆8的吊臂端直接与固定带4连接,所述固定带4为圆环形垂直设置,且所述固定带4上分别设置有粘扣带6,使固定带4分别套于婴幼儿腋下及肩膀位置,这样,同样可以使婴幼儿的整个身体得到向上的拉力。
基于以上实施例的构思,所述固定带4和吊杆8还可以设置为其它形状,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婴幼儿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始终保持站立的姿势,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思路的发明创造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闵书,未经闵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93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