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颌髁状突重建牵张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78288.X | 申请日: | 2007-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8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胡静;李继华;祝颂松;廖运茂;王大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 |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濮家蔚 |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下颌 髁状突 重建 牵张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矫治颅颌面发育不足畸形和整复颌骨缺损治疗用的下颌髁状突重建牵张器。
背景技术
炎症、创伤、肿瘤切除和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的下颌髁状突破坏或缺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口颌系统功能障碍与面部继发畸形。目前用于整复下颌髁状突缺损或破坏的常用方法有骨或软骨移植,如带软骨的肋骨游离移植、喙突游离移植、血管吻合的跖趾关节移植等。但应用骨移植等传统方法不仅手术复杂,增加了供区的创伤,术后还存在移植骨感染、坏死、吸收的风险使得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另外,人工关节置换也被用于髁状突重建,但是人工关节置换也存在植入体松动、脱落,磨耗,生物力学性能不匹配,重建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功能恢复不够理想等问题。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asis,DO)是一种用于矫治颅颌面发育不足畸形和整复颌骨缺损的新兴治疗技术,近年来该项技术开始用于下颌髁状突的重建,但是,由于下髁状突外形独特,结构精细,并在TMJ功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用DO技术整复髁状突缺损仍具相当难度。关键问题是缺乏适宜的牵张装置。1999年,Stucki-McCormick等曾尝试将DO技术用于髁状突重建。以后Cavaliere等利用DO技术对两名因半面短小症所致的下颌升支及髁状突缺失的儿童进行了整复治疗,从而避免了常规采用的植骨修复。国内梁成、王兴等人曾应用输送盘DO技术对TMJ强直患者行TMJ成形术。然而,目前所使用的牵张器体积较大,由平行的导向杆和导向轨构成,植入体内后,周围软组织会长入牵张器内,影响牵张过程。且增加了拆除时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新结构形式的下颌髁状突重建牵张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下颌髁状突重建牵张器,结构中包括有一个定位构件,其上以限位导向方式配合有一个可作直线往复位移的移动构件,在其同方向处分别设置有用于与骨组织连接固定的连接结构,在其相配合的部位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构件作直线往复位移的操纵结构。
所说的定位构件与移动构件间以限位导向的方式配合,在于防止其作相对转动而只允许作沿直线的往复位移,目前可有多种常用结构方式选择,如一个可供参考的实施例,是该定位构件采用为常见的套筒式结构,而移动构件则采用以可由其一端伸出的方式沿轴向配合于其套筒腔内的结构,并且其间的限位导向方式可以采用以能防止其相对转动的非圆形的截面结构相互配合,如可以采用包括三角形、四边形或六边形在内的多边形的截面结构,或是采用包括椭圆等曲面形截面形式在内的结构形式,还可以采用如可相互配合的导向销-槽等常用结构。
使用时,将上述牵张器中设置于移动构件和定位构件上用于与骨组织连接固定的连接结构固定于待重建的下颌髁状突的相应骨切开部位两侧,通过按手术设计方案进行的使其渐次拉开的距离,使新生组织逐步长入并填充被拉开的缝隙空间而实现重建。为便于上述牵张器中的移动构件和定位构件与骨组织的连接固定,该连接结构可以采用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方式设置为在其所在构件相应端部位置的带有连接孔的翼片状的结构形式。
作为驱动移动构件作直线往复位移的该操纵结构,可以在现有的常用方式中选择。例如,一种方式是可以采用如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由经轴向限位结构设置于定位构件上可作原位转动的具有外螺纹(或内螺纹)的螺杆型构件,相应的该移动构件上则以能与之相适应的内螺纹(和外螺纹)结构与之配合。此外还可以采用的方式是使该操纵结构为设置于定位构件上可与移动构件上的齿条结构相配合和定位锁定的齿轮结构等。
由上述的结构及使用方式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下颌髁状突重建牵张器的结构设计新颖,结构紧凑。其用于与骨组织连接固定的连接结构能适用于不同大小骨组织输送盘且方便操作,在牵张过程中也不会缠绕与损伤周围软组织,并能防止移动过程中发生转动,保证工作的高度稳定性,有效解决了目前所用牵张器的体积大且周围软组织易长入牵张器内,影响牵张过程及增加了拆除困难的问题。
以下通过由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下颌髁状突重建牵张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牵张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82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