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7856.4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47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包维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泽雄;崔华 |
地址: | 2012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线型 谐振腔 式进气 歧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油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朝低成本、低能耗方向发展。在低成本汽油发动机开发中,非可变式进气歧管通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有时候由于整个底盘进气系统位置受限,而不得不采用侧旁进气的方式,另一方面发动机工作要求各个汽缸进气流量要尽可能的均衡。而这种侧旁进气的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本身进气入口和各个汽缸的距离不均匀,这就导致了各缸进气流量很难做到均衡。并且,考虑到进气歧管本身的制造工艺复杂性,通常采用带有规则形状的谐振腔,这样,势必导致各缸进气很难平衡。如果采用大容积谐振腔,虽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又会导致整车加速时,油门的反应滞后,牺牲了加速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在保证最小的容积的前提下,使各个汽缸获得均匀进气流量的一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装置,包括本体,在本体上设有进气歧管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气道,所述本体内还设有流线型谐振腔,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分支气道通过所述流线型谐振腔相连通,并在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形成流线型空气流道。
优选地,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流线型谐振腔连接的入口处的直径为40~60mm,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距离入口的近段半径为40~60mm的弧形结构,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距离入口的远段半径为50~70mm弧形结构,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距离入口的中段半径为250~400mm弧形结构,所述的近段、中段和远段之间平滑连接成流线型谐振腔。
优选地,所述进气歧管装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支气道,并且其横向并排宽度为150~200mm。
优选地,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流线型谐振腔连接的入口处的直径为50~60mm,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距离入口的近段半径为50~60mm的弧形结构,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距离入口的远段半径为55~65mm弧形结构,所述流线型谐振腔内距离入口的中段半径为280~350mm弧形结构,所述的近段、中段和远段之间平滑连接成流线型谐振腔,所述四个分支气道的横向并排宽度为175~195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使得空气从进气歧管入口引入到各个分支气道入口的过程中,使得各个汽缸的进气流量均衡,进而让发动机工作平缓顺滑,在排放和油耗等方面也同时得到改善。此外,本实用新型使得谐振腔容积减小,加速时油门反应较快,最终获得较高的整车加速性能。并且,这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本身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进气过程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在本实用新型工作中空气呈流线型流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其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包括本体1,在本体1上设有进气歧管2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气道3,本实施例为四缸发动机中的实施方式,所以,优选为四个分支气道3,当然,根据发动机汽缸的数量,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支气道。所述本体1内还设有流线型谐振腔4,所述进气歧管2与所述分支气道3通过所述流线型谐振腔4相连通,并在所述流线型谐振腔4内形成流线型空气流道。
气体的流通方向为,自进气歧管2进入,然后经过流线型谐振腔4,最后从分支气道3中流出,并且,所述流线型谐振腔4可使气体在其内部形成的流线型空气流道上呈流线型流动。从而在空气从进气歧管入口引入到各个分支气道3入口的过程中,使得各个汽缸的进气流量均衡,进而让发动机工作平缓顺滑,在排放和油耗等方面也同时得到改善。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流线型结构,可以充分、有限的利用谐振腔内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因此可以使得谐振腔容积减小,加速时油门反应较快,最终获得较高的整车加速性能。并且,这种流线型谐振腔式进气歧管本身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78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器保护镜片的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小型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流动性测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