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粉体气力输送用螺旋送料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6725.4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5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徐万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48 | 分类号: | B65G53/4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郑明辉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力 输送 螺旋 料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粉体的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粉体气力输送用的螺旋送料器,该送料器采用螺旋槽对粉体进行输送,使其进入气力输料管,然后由气力输送管内的气体携带粉体将其输送至别处。
背景技术
所谓粉体气力输送,即采用气体作为输送动力,携带粉体进行输送。而螺旋送料器则常用作粉体供给。目前应用的螺旋送料器有单一的螺旋输送结构,也有的采用振动和螺旋组合式的。螺旋送料器主要结构包括给料斗、螺旋杆以及气力输料装置,给料斗位于螺旋杆上方,气力输料装置位于螺旋杆末端,给料斗内的粉体落入螺旋杆的螺旋槽内,经螺旋杆旋转,将粉体输送到气力输料装置内。但是通常的结构都是给料斗底部开有一下料口,下料口截面积小于给料斗底部截面,粉体通过下料口落入螺旋槽内,这样导致下料速度不均匀,给料斗内的粉体较多时,在重力作用下粉体下料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对于粘性较大的粉体往往不能及时下落到螺旋槽内。此外,供料速度受气力输料管内的气体压力影响,压力大则螺旋杆末端受压大,粉体前进速度较低,反之则较快。除了下料口之外,螺旋杆的外管各部位均与螺旋杆同直径相配合,由于螺旋槽空间限制,对于输送粒度较小的煤粉等物料时,由于煤粉微粒表面自由能比较高,容易吸水变粘,流动性差,螺旋杆在旋转过程中很容易使煤粉形成圆筒状结构,容易发生悬料,从而产生输送间断现象。因此这些气力输送用螺旋送料器都难以保证送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日本专利JP09077255A公开了一种粉体气力输送装置,该装置螺旋杆设置在粉体输送管内,给料斗位于粉体输送管上方并与之相联通,粉体输送管末端与一气力输送罐相联通,粉体输送管末端设置有止回阀,防止气力输送罐内的粉气混合体倒流进粉体输送管;另外,在气力输送罐底部还设置有流化板,粉体经载气流化、混合后,从气力输送罐的顶部出口吹出。该装置主要用于大型生产用输送设备,粉体颗粒较大,对于粒度较小的粉体仍然会出现上述的悬料现象,从而导致输送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体气力输送用螺旋送料器,该送料器通过增加螺旋槽周围的盛料空间,以避免现有技术中所述的悬料现象,从而使粉体供给更均匀、稳定。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粉体气力输送用螺旋送料器,包括有螺旋杆、给料斗、气力输料管,给料斗位于螺旋杆上方并与螺旋杆的螺旋槽相联通,气力输料管位于螺旋杆末端,且通过螺旋槽与给料斗相连通;给料斗底部设置一盛料体,螺旋杆位于盛料体与给料斗之间的空腔内,螺旋杆与盛料体之间留有盛料空间。
所述给料斗上方设置有密封盖,密封盖上设置有加压孔,加压孔内压力与气力输料管内压力相同,这样粉体所受气压压力即达到平衡,从而粉体的供给速度不受气力输料管内气压压力的影响。
所述给料斗及盛料体边部设置有与螺旋杆相配合的法兰,法兰内设置有密封圈,这样避免气力输料管内的气体进入螺旋槽,也避免螺旋槽内的粉体倒流流向电机一侧。
所述盛料体为与螺旋杆同轴的部分圆筒形,这样螺旋槽周围的盛料空间相同,螺旋槽内的粉体就不会随着螺旋杆的转动而挤压或松散。
所述的螺旋杆为双螺旋结构。
所述螺旋杆由调速电机驱动,根据不同的供料速度需求,调整螺旋杆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在给料斗下方设置盛料体,增加螺旋槽周围的盛料空间,增加粉体的可流动性,从而使粉体不受粘度影响,能够一直充满螺旋槽,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悬料现象,从而使粉体供给更均匀稳定。进一步对给料斗顶部进行加压,使粉体所受气压达到平衡,从而进一步稳定了粉体的输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特别适用于100目以下粉体的供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粉体气力输送用螺旋送料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1螺旋杆,2给料斗,3气力输料管,4盛料体,5调速电机,6密封盖,7密封垫,8加压孔,9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67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