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泡沫施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6350.1 | 申请日: | 200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88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誉辉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5/00 | 分类号: | B05C5/00;D06B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洪磊 |
地址: | 201805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泡沫 施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沫施加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均匀地将泡沫施加到连续加工的纺织品、纸张、无纺布、皮革等平面组织结构的产品上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纺织印染加工,包括丝光、染色、整理与印花加工都使用水作介质来稀释化学品。这样就势必造成在加工过程中产品带水量高。一般带液量在50%-150%甚至更高,也就是100公斤产品上要带化学品和水的混合物50公斤到150公斤,而最终这些水分是要被烘干而化学品留在表面以达到所要求的效果,如染料或涂料上色、防水剂、柔软剂加工等。烘干的过程耗费大量能量。而通过空气代替水作介质来稀释化学品,泡沫携带化学品并施加到产品表面,使织物的带液量大大减低可以达到10%-50%,在烘干过程中大大节省了能源,可有效替代传统的大量用水加工的方式,并减少了污水排放。但是均匀地把泡沫施加到连续运动的布面或其它连续移动的平面产品上一直是阻碍泡沫方式加工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就是泡沫施加的不均匀。
传统的泡沫施加有以下几种方式。
如图9-10所示,方式一是在布面60上方设置一个泡沫分配盒70。泡沫分配盒70上开设有泡沫储存槽72,泡沫输送管71从泡沫储存槽72顶部伸入。在加工时泡沫输送管71沿泡沫储存槽72横向移动,从而使泡沫从泡沫储存槽72的底部施加到布面60或其他平面产品上。
由于泡沫在施加过程中不断衰减,泡沫输送管71移动造成泡沫储存槽72中靠近泡沫输送管71管口的部分与远离管口的部分的泡沫新鲜程度不同。同时,由于泡沫输送管71是横向移动的,在布面60上的化学品浓度呈S状分布。如泡沫为染料或涂料泡沫就会造成颜色分布不均匀,造成S状色条,无法完成均匀染色或着色过程,而其它化学加工则造成化学品在产品表面不均匀。
如图11所示,方式二是在泡沫分配盒80上连接三根或更多根管道81,泡沫从该管道81中均匀地流入泡沫分配盒80中,然后再施加到布面或其他平面产品上。同时在各管道81上设置阀门82来控制泡沫的流量。
由于泡沫从三根或多根管道施加,各管道内的泡沫施加到产品上的路径不一致,因此也会导致泡沫的衰减不一致,衰减不一致就会导致化学品在产品的横向上分配呈条状。当泡沫为染料或涂料泡沫时就会造成颜色分布不均匀,造成条状不均匀,无法完成均匀染色或着色过程;而化学品则造成在产品上形成条状分布。虽然在控制每根管道的阀门可控制流量,但是流量不能决定泡沫流动的路径,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美国专利US6,797,116披露了一种施加泡沫组分到组织结构产品上的方法。其原理为泡沫通过一个抛物线形状夹层腔体运动,任何一点的泡沫运行的路径一致使泡沫衰减一致并均匀在横向施加。此种方法可有效的解决泡沫在表面运动的物品上的均匀分配。
但是该装置中的抛物线夹层腔体形状复杂、加工较为困难,制造过程中,对钢板的平整程度、加工的精度要求都比较高容易造成误差,如不能将施加器按照理想形状加工则可能造成腔体内泡沫存留时间不一致,最终会导致泡沫施加不均匀。
另外,由于纺织品,或需要泡沫加工的物品在每次加工时宽度可能需要变化,此装置每一个只能适应一种宽度的加工物,如需加工其他宽度,需要重新更换其它宽度施泡器,生产局限性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泡沫施加装置,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能达到足够高的均匀施加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调节泡沫输出宽度的泡沫施加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泡沫施加装置,包括泡沫输送部和泡沫施加部,其中所述泡沫输送部包括泡沫分配接头,该泡沫分配接头一端连接泡沫输入总管,另一端分别连接多根长度和直径都相等的泡沫输送管的第一端,从所述泡沫输入总管在泡沫分配接头上的输入端中心到达各泡沫输送管在泡沫分配接头上的输出端中心距离分别相等;所述泡沫施加部包括泡沫分配盒,泡沫分配盒一侧形成沿纵向排列的泡沫输入接头,各泡沫输送管的第二端与泡沫输入接头相连接从而与泡沫分配盒的内部连通,泡沫分配盒的另一侧形成纵向延伸的连续泡沫分配狭缝,多个分别与泡沫输入接头相对应的泡沫施加分配区形成在泡沫输入接头和泡沫分配狭缝之间,使得从泡沫输入接头到泡沫分配狭缝之间的最大路径差不超过预定的误差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誉辉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誉辉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63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