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力发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6220.8 | 申请日: | 200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02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廖厚联;廖萍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厚联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1/00;F03D1/06;F03D1/04;H02K7/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0063上海市普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力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装置,该风力发电装置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更有利于提高风能的利用率。
背景技术
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的风力发电设备是荷兰的三叶桨式风力发电机,该发电机可以说是开创了风力发电机的先河,直到现在还被大量使用。由于该发电机研发较早,因此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缺陷:一是启动三叶桨需要的风速偏大,二是三叶桨正截面上的风流利用率较低,这些技术缺陷都制约了发电性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针对这些缺陷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出现了许多更为成熟的风力发电设备,专利号为ZL200310125106.6的风力发电机就是其中一种,请参阅图1所示,该风力发电机10包括风机、机座11和发电机12,风机由集风罩13、风机涡叶14、涡轮15、气流分导锥16和余风导管17等组成,集风罩13呈喇叭状,集风罩13内均匀间隔分布许多风机涡叶14,风机涡叶14从集风罩13的进风口纵向向出风口延伸,叶片的大小与集风罩13的形状相匹配,与出风口相接的是一圆柱管131,圆柱管131内安装有气流分导锥16、正三脚支架18和涡轮15,涡轮15内设有一涡轮轴151,涡轮轴151的一端与气流分导锥16相连,一端与发电机12相接。发电时,当正面来风进入集风罩13后,在出风口形成极强的涡流,推动涡轮涡叶152带动发电机12转动,能够极大的提高风的利用率,使风的利用率达到95%以上,是三叶桨式的近19倍。但是,由于在自然界风力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该风力发电机10采用余风导管17来进行余风回流,从而进行风力的二次利用显然没有必要,并且导致结构复杂,另外,推动余风回流还要消耗额外的能量;而风机涡叶14设于集风罩13内中不但会消耗相当部分的来风能量,使得风能利用还是达不到最理想的水平,而且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加工难度;该风力发电机10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实现随风的方向进行360°调向,使集风罩13进风口自动对准来风方向,但是由于设置在该风力发电机10尾部的发电机12输出线会限制其调向功能,使调向功能难以实现,严重时容易造成输出线弯曲、甚至扭断的事故发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该风力发电机10还是存在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及成本较高、风能利用率不够理想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该风力发电装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廉,并能够提高风能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基座、集风罩、涡流通道管和发电机,集风罩呈喇叭状并设于基座上,集风罩的小口端与涡流通道管一端连接相通,所述的涡流通道管内设有涡叶和转轴,涡叶设于转轴上;转轴一端设有传动部件,并伸入集风罩内与发电机连接。
所述的基座包括固定基座和转动基座,转动基座上端固定设于集风罩底部,转动基座下端套于固定基座上端,并与固定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的固定基座和转动基座内部均为空心结构,并相连接贯通;所述的发电机设于固定基座内。
所述的传动部件包括伞状齿轮和传动轴,伞状齿轮的主动轮设于转轴一端,伞状齿轮的从动轮设于传动轴一端并与主动轮相啮合,传动轴一端设于集风罩内,另一端穿出集风罩底部并伸入基座内,并与发电机连接。
所述的涡流通道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同心支架,同心支架内设有轴承,所述的转轴穿过轴承并与同心支架相连接。
所述的传动轴与转轴相垂直,且从动齿轮、转动基座、固定基座和发电机位于同一轴心线上。
所述的涡流通道管的一端还设有支撑梁,并与支撑梁一端连接固定,支撑梁的另一端与转动基座下端的外壁连接固定。
所述的涡流通道管的内径与集风罩的小口端的内径相同。
所述的涡叶沿转轴轴向呈螺旋状,并设于同心支架之间的转轴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厚联,未经廖厚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62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