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电动摩托车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4640.2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67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毛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奥侨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112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电动摩托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具体为一种车身采用单壳车身结构的电动摩托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动摩托车以及摩托车型的电动自行车的车身结构形式和传统的摩托车一样,基本上采用内部金属框架结构和外形表面和全塑料作复盖件,内部金属框架结构多采用钢管焊接而成,其框架结构是受力结构,复盖件是非受力结构,起保护在内部金属框架结构内器件和装饰作用。这种车身结构设计复杂、装配费劲,需要不同的车架部分焊接在一起,而且对有较大重量的蓄电池的置放有一定局限性。
而电动摩托车的行驶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安装的蓄电池的容量,现有的电动摩托车的车身结构占据了一部分蓄电池空间,车身也不够轻量化,需对车身进行优化。
现如今,广泛应用于汽车车身制造的单壳体车身结构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所谓单壳体车身结构,是指车身无骨架,壳体是受力结构,把在大批量使用中被证明可靠的钢结构,单壳体车身结构能有效减轻车身重量,而且.这种车身结构的材料投入少,板材加工最经济,对环境保护有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电动摩托车,该电动摩托车车身结构在原有电动摩托车车身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新型电动摩托车,包括单壳体车身和设置在车身主平面上的前轮和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壳体车身为一中空结构,包括连接前轮悬挂的中空的车头构架、与车头构架连接的中空的车身构架、与车身构架连接并连接后轮悬挂的中空的车座托架;所述后轮的后轮轴安装一驱动后轮旋转的电动机。
所述车头构架通过机械紧固件和一旋转机构与车身构架一端相连,所述车座托架通过机械紧固件与车身构架另一端相连。
所述车头构架安装一用于前轮的前轮悬挂组件。
所述车座托架安装一用于后轮的后轮悬挂组件。
所述车身构架内部有一容置蓄电池的蓄电池室,
所述单壳体车身上布有复数个气孔。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新型的车身结构,简化了车身,重量轻、强度高,为放置蓄电池腾出更大的空间,方便安装容量更大的蓄电池,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新型电动摩托车,与车身处于同一主平面的一前轮4和一后轮5,车身分为前端的车头构架10、中间的车身构架20、尾部的车座托架30。
车头构架10包括:预留出安装车灯的凹槽(图中未显示)、预留出安装仪表盘的凹槽(图中未显示)、和沿车身主平面横向延伸的把手11、用于安装前轮悬挂的叉件12,车头构架10通过转动机构和紧固机构与车身构架20连接。其中把手11可与车头构架10集成为同一个部件,也可独立为一个部件。所述把手11和叉件12为薄壁壳体结构。
车身构架20内部具有蓄电池室21,车身构架20与后轮5通过支杆6连接。车身构架20和支杆6为薄壁壳体结构。
蓄电池容置于蓄电池室21内,由蓄电池室21内的蓄电池为电动机32提供电力,电动机32与蓄电池通过电路连接。
车座托架30与车身构架20紧固连接,车座托架30还包括一用于安装后轮悬挂的叉件31,车座托架30上方配备一储物箱33,所述车座托架30和叉件31为薄壁壳体结构。
后轮5的后轮轴安装一驱动后轮旋转的电动机32,电动机32与车身构架20内的蓄电池通过线路连接。
实施例2,车座托架与车身构架可加工为同一个部件,这里统称为车身构架,其余构造同实施例1,这使得车身设计更简洁。
所述单壳体车身采用钢板、铝合金、碳纤维,车身材料并不局限于单一地使用上述材料,不同的部件根据设计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材料。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奥侨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奥侨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6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