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4102.3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98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项敏;夏梦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 |
主分类号: | H01Q1/32 | 分类号: | H01Q1/32;H01Q1/22;H01Q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易 折断 汽车 天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信号接受和发射装置-天线,特别是一种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天线,无非都是用来接受和发送通讯信号之用,现在汽车加装的天线一般有以下几种:1、接受FM调频信号;2、接受本地无线电视广播信号;3、接受GPS定位信号;4、其他双向通信天线等。
现有的汽车天线通常都是一种固定式的安装结构,即将一可伸缩的金属天线的底端固定安装在车顶或车头或车尾的上外壳表面。但是,这种天线的连接方式是很容易造成天线被折断的。主要原因是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由于汽车前、后、左、右的晃动,非常容易使天线的连接处或者天线上的薄弱点收到横向力的作用而被折断,造成信号接受和发送失灵。即便有的天线与汽车外壳连接处比较牢固,且天线材料本身的强度也比较好,也非常容易在长期使用后造成天线弯曲的现象,不但极不美观,也容易造成天线的信号接受、发送质量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主要解决现有的汽车天线与汽车外壳的固定安装结构,容易使天线或连接处产生弯曲和折断的技术问题,有助于提高无线信号的接收、发送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它安装在汽车外壳上,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具有中空内腔的锥台安装座,该安装座上端开设一天线穿孔,该穿孔连通中空内腔,该安装座底端通过固定元件固定在汽车外壳上;一可伸缩的天线,其下节通过穿孔穿设于中空内腔中,且该天线下节底端为碗形结构,该安装座的中空内腔底面上具有对应于天线底端的碗形凹槽,该位于中空内腔内的天线外部延伸有顶止部。
所述的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穿孔与天线之间设有橡胶缓冲圈。
所述的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元件从安装座的中空内腔穿出并与汽车外壳固定。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使用中,当汽车晃动时,由于天线底端与安装座的中空内腔底端为对应的碗形结构,因此可将横向的作用力改变为纵向的作用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将天线或天线连接部弯曲或折断。
2、本实用新型的天线上的顶止部可确保天线始终安装在安装座内,避免天线脱落出来。
3、本实用新型的天线穿孔与天线之间设有橡胶缓冲圈,可以减小汽车晃动时天线与穿孔的作用力,减小对天线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汽车外壳;
2-安装座;
21-中空内腔;
22-穿孔;
23-碗形凹槽;
24-橡胶缓冲圈;
3-天线;
31-天线底端;
32-顶止部;
4-固定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不易折断的汽车天线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安装在汽车外壳1上,该外壳可以位于车顶也可以位于车头或车尾。它包括一具有中空内腔21的锥台安装座2,该安装座2上端开设一天线穿孔22,该穿孔22连通中空内腔21,该安装座2底端通过固定元件4固定在汽车外壳1上,该固定元件4从安装座2的中空内腔21穿出并与汽车外壳1固定。一可伸缩的天线3,其下节通过穿孔22穿设于中空内腔21中,且该天线3下节底端31为碗形结构,该安装座2的中空内腔21底面上具有对应于天线底端31的碗形凹槽23,该位于中空内腔21内的天线3外部延伸有顶止部32。
当汽车晃动时,由于天线3底端31与安装座2的中空内腔21底端为对应的碗形结构,因此可将横向的作用力改变为纵向的作用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将天线或天线连接部弯曲或折断。该天线3上的顶止部32可确保天线始终安装在安装座2内,避免天线3脱落出来。
另外,该穿孔22与天线3之间设有橡胶缓冲圈24,可以减小汽车晃动时天线3与穿孔22的作用力,减小对天线3的损伤。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41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酸化压裂封隔器
- 下一篇:发酵生物制氢剩余液产烷与杀菌后循环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