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3855.2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45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哲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永铭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9/00 | 分类号: | H01G9/00;H01G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406上海市奉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电解电容器 制造 内带脱液式含浸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属于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含浸机是将电解液盛入其缸内,再将干燥好的素子放入电解液中完成抽真空、加压的浸泡过程。为控制素子吸附电解液的数量,通常含浸好的素子从含浸机取出再放入另一脱液机内脱液,由于含浸机和脱液机是两个独立分开的设备,在素子从含浸机取出再放入另一脱液机内脱液过程中,浸有电解液的素子暴露在空气中会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及杂质缩短产品寿命,电解液及甩出的电解液滴落在地面污染环境,同时浪费电解液及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延长产品寿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电解液的浪费、提升效率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包括缸盖、石棉保温层、水加热层、内桶、抽真空管、空气加压管和放气口,在石棉保温层和内桶之间设有水加热层,缸盖设于内桶上端,在缸盖上设有抽真空管、照明灯、真空压力表、空气加压管和放气口,其特征在于,在内桶底部内设有底板,密封圈设于底板上,在内桶底部外设有定位支座,可上下移动的网篮芯轴设于内桶中间,定位支座和网篮芯轴与内桶在同一中心线上,网篮芯轴端部与主轴连接,主轴上端设有网篮托板,网篮托板设于底板的上面,主轴下端通过轴承座穿过定位支座与主轴上下移动机构和主轴旋转机构连接,主轴上下移动机构与气缸连接,在内桶底部一侧设有排液管。
本实用新型将含浸机和脱液机并为一体,素子浸液后马上能在同一个机器内脱液,方便又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延长产品寿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一种铝电解电容器制造用的内带脱液式含浸机由气缸1、上下移动机构2、主轴旋转机构3、主轴4、轴承座5、网篮芯轴6、照明灯7、真空压力表8、抽真空管9、放气口10、缸盖11、空气加压管12、石棉保温层13、水加热层14、内桶15、网蓝托板16、底板17、密封圈18、定位支座19和排液管20组成。
在石棉保温层13和内桶15之间安装水加热层14,缸盖11用螺栓安装在内桶15上端,在缸盖11上安装照明灯7、真空压力表8、抽真空管9、空气加压管12和放气口10,在内桶15底部内安装底板17,密封圈18安装在底板17上,在内桶15底部外安装定位支座19,可上下移动的网篮芯轴6安装在内桶15中间,定位支座19和网篮芯轴6与内桶15在同一中心线上,网篮芯轴6端部与主轴4连接,主轴4上端安装网篮托板16,网篮托板16设于底板17的上面,主轴4下端通过轴承座5穿过定位支座19与主轴上下移动机构2和主轴旋转机构3连接,主轴上下移动机构2与气缸1连接,在内桶15底部一侧设有排液管20。
工作时,在放入素子前先按下气缸下移控制开关使气缸1通过主轴4上下移动机构2带动主轴4、网篮托板16、网篮芯轴6下移,使网篮托板16底部与密封圈13闭合,然后将素子放入网篮托板16上即可开始抽真空、加液、加压过程,浸泡过程完成后,用气压把电解液通过排液管20排入旁边的储液罐内,内桶15内电解液排净后再按下气缸上移开关使气缸通过主轴4的上下移动机构2带动主轴4、网篮托板16、网篮芯轴6上移,使网篮托板16底部与密封圈18分离,再按下马达控制开关使马达通过三角带带动主轴旋转机构3、主轴4、网篮芯轴6、网篮托板16旋转,即可完成脱液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永铭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永铭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8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