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气雾罐上的喷雾阀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3729.7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68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强;童伯健;洪斌;许琼;张捷;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联合气雾制品灌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00 | 分类号: | B05B1/00;B05B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1907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组分 聚氨酯 泡沫 填缝剂气雾罐上 喷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雾剂喷雾阀。
背景技术
聚氨酯泡沫(英文名称PU foam)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作为一种奇妙的化学试验副产品,至今已发展了很长时间。而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由于携带和使用方便,在众多行业具有很广泛的用途,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聚氨酯行业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所说的聚氨酯泡沫预聚体,灌装于气雾罐内,气雾罐顶部设有气雾剂喷雾阀,气雾阀是影响产品使用的一个关键技术,直接影响使用性能。气雾阀必须既能够可靠有效地使气雾剂内容物喷出去,又能在关闭状态时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使气雾剂内容物不渗漏出来。
但是,目前使用于单组分聚氨酯泡沫气雾罐上的气雾阀,结构不太合理,聚氨酯泡沫预聚物与阀门接触后,部分预聚物残留在阀杆与内密封圈处,而从空气中从缝隙中渗入的微量水分与预聚物反应形成泡沫,将两部分粘结在一起,致使阀门不能打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气雾罐上的喷雾阀,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气雾罐上的喷雾阀,包括中空的阀杆、阀底、弹性材料制成的内密封圈和设有中心孔的阀座;
所说的阀杆的一端设有小孔,所说的阀底固定在阀杆的设有小孔的一端的端部,所说的内密封圈包括圈座和与圈座连成为一体的圆柱状的圈身,圈座与圈身的连接处设有凹槽,圈座与阀杆设有小孔的一端处设有流道,圈座的底部抵在阀底的上部,所说的阀杆插在内密封圈中,所说的凹槽与所说的中心孔紧密配合,将所说的内密封圈固定于阀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阀底与圈座接触处的直径相同。
由于阀底的直径与圈座的直径相同,因此,阀底的直径与圈座之间不会积料,从而可以避免因为积累的少部分料液和缝隙中进来的水分反应生成胶,粘住阀门。
由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十分简单,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气雾剂喷雾阀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阀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气雾罐上的喷雾阀,包括中空的阀杆1、阀底2、弹性材料制成的内密封圈3和设有中心孔401的阀座4;
所说的阀杆1的一端设有小孔5,所说的阀底2固定在阀杆1的设有小孔5的一端的端部,所说的内密封圈3包括圈座301和与圈座301连成为一体的圆柱状的圈身302,圈座301与圈身302的连接处设有凹槽303,圈座301与阀杆1的设有小孔5的一端处设有流道6,圈座301的底部抵在阀底2的上部,所说的阀杆1插在内密封圈3中,所说的凹槽303与所说的中心孔401紧密配合,将所说的内密封圈3固定在阀座4上,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阀底2与圈座301接触处的直径相同;
所说的阀底2优选为阀杆1的一部分,即阀底2与阀杆1为整体结构;
进一步,所说的阀底2的截面形状为上大下小的梯形,两条边的倾斜度相同,如图1;
进一步,所说的阀底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进一步,所说的阀底2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进一步,所说的阀底2的底面为圆弧形;
所说的弹性材料可选用橡胶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联合气雾制品灌装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联合气雾制品灌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