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峒内温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73392.X | 申请日: | 200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02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晋丽;蒋卫艇;劳衡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温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类,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隧道峒内温控结构,尤其适用于隧道通风区段较长、交流量高,峒内温度较高的工程。
背景技术
公路(道路)隧道中,汽车行驶在隧道内排放出大量热,至使峒内空气温度显著升高。当隧道不长时,隧道内提供的用于稀释污染物浓度的通风量足以排除峒内产热,使峒温处于合理的水平。但当隧道较长时,隧道通常的通风量不足以排除汽车产热量,至使峒温显著上升,影响通行车辆的安全运行。隧道采用的降温方式有通风、送冷风、敷设冷水管等方式,但公路隧道温度高、风量大、空气清洁度差,采用普通的降温技术代价高,工程可行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隧道峒内温控结构,该结构安装隧道行车道内,通过在合理位置设置水雾喷头,利用隧道内空气具有相对湿度低,出口段不高于50%,具备蒸发降温的良好条件,当隧道内温度较高时,通过向隧道内喷洒粒径很小的水雾,水雾及时汽化,吸取大量热量,可以有效降低峒温。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隧道峒内温控结构,包括隧道内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上设置有喷雾喷头,所述喷头的喷雾粒径不大于50μm。
所述喷雾喷头设置在隧道侧壁上,喷头朝向隧道顶部。
所述喷雾喷头设置在隧道顶部。
所述喷雾喷头沿隧道长度方向的间距不小于50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有效降低隧道内空气干球温度,大大改善长隧道内部的空气质量,保证车辆正常通行。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一、二喷雾控制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3所示,标号1-7分别表示:隧道1、喷雾喷头2、喷雾喷头3、视距限界4、泵组5、区域控制阀6、控制阀7。
实施例一:
喷头2、3对称分布设置在隧道1的高温段,并且沿隧道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隧道1侧壁上沿隧道1长度方向(纵向)以一定间隔设置喷淋(雾)头2、3,喷雾粒径选择100μm以下,喷头2、3的纵向间隔间距不小于50米。
实施例二:
喷头2、3对称分布设置在隧道1的高温段,并且沿隧道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隧道1顶部上沿隧道1长度方向(纵向)以一定间隔设置喷淋(雾)头2、3,喷雾粒径选择100μm以下,喷头2、3的纵向间隔间距不小于50米。
喷头2、3的控制如图3所示,是通过泵组5、区域控制阀6、控制阀7等控制工作的。喷头2、3的设置数量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喷头一般分布设置在隧道的高温段,并且沿隧道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喷头在隧道内壁的位置的确定,可根据具体工程安装状况,对称安装在隧道顶部,喷雾方向向下,或者对称安装在隧道侧壁上,喷雾方向喷向隧道顶部。喷头2、3的设置数量可选,其沿长度方向的设置,也可以根据隧道内的实际需要,非均匀设置,其区间可采取疏、密结合布置。
上述实施例中的喷头向隧道内喷洒一定量的小粒径水雾。水雾随峒内气流边前行、边下降、边蒸发,在距隧道路面2.5-3m的视距限界4以上完全蒸发完。
喷雾粒径的选择、喷头位置及喷射方向的选择、以及喷头纵向间隔间距的选择,其目的均是为了保证喷雾粒子在距离地面二米以上高度要完全蒸发,而不影响驾驶员行车视线,保证驾驶员的视距要求。当然二米以上高度的控制要同时考虑降温效果的要求,试验表明通常如果水雾在3米以上高度蒸发完,则会影响水雾降温调湿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3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缸单作用钻井泵曲轴
- 下一篇:增压式喷雾灭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