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3062.0 | 申请日: | 200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3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项敏;鲍丽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 |
主分类号: | B60J1/20 | 分类号: | B60J1/20;A47H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窗帘 固定 捆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窗帘装置,特别是一种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
背景技术
遮阳窗帘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装置,它能够确保乘客或者司机免受阳光照射的困扰。使用时,只要将窗帘沿着窗帘轨道展开即可,而使用完毕后,又可以通过捆缚机构将其捆缚固定。
现有的窗帘捆缚固定机构是这样的:如图1所示,它设置在窗框A的正面,包括一条两端设有尼龙搭扣B1、B2的捆带B,该捆带B中间通过一固定元件C固定在窗框A的正面。使用时,可将一侧或两侧的窗帘收起后拉到捆带B前方并进行围绕绑缚,最后通过尼龙搭扣B1、B2扣接固定,十分方便。但是,现有的这种结构仍然存在如下缺陷:
1、尼龙搭扣B1、B2的固定结构容易松脱,特别是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尼龙搭扣的扣接功能容易丧失。
2、捆带B设置于窗框A的正面,而且捆缚窗帘后会向车内侧方向凸起,影响乘客或司机的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主要解决现有装置中的尼龙搭扣固定结构容易松脱,特别是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尼龙搭扣的扣接功能容易丧失的技术问题,而且捆缚窗帘后不会影响车内乘客和司机的活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置于窗框底框上并靠近侧框的一弧形环扣,该环扣中段通过一铰接元件铰接在底框上,且环扣上靠近侧框一端设有扣槽;该侧框内嵌设有一弹性插销机构,该弹性插销机构的插销顶端对应于环扣的扣槽。
所述的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插销机构设置在侧框的定位槽该定位槽具有朝向弧形环扣一侧的开口;该弹性插销机构由设置在定位槽中的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弹簧和插销组成,该插销一侧固定连接一拨杆,该拨杆穿设于侧框上设置的拨杆槽内。
所述的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簧一端和插销一端焊接。
所述的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拨杆一端延伸出拨杆槽外。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弧形环扣来捆缚窗帘,克服了现有装置的尼龙搭扣容易失效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可将捆缚后的窗帘向玻璃窗一侧定位,而不是定位在窗框外侧,这样就不会形成象车内的凸起形状,影响乘客和司机的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车用窗帘捆缚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3,它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窗帘的固定捆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它包括设置于窗框1底框11上并靠近侧框12的一弧形环扣2,该环扣2中段通过一铰接元件21铰接在底框11上,且环扣2上靠近侧框12一端设有扣槽22;该侧框12内嵌设有一弹性插销机构3,该弹性插销机构3的插销31顶端对应于环扣2的扣槽22。
如图2所示:该弹性插销机构3设置在侧框12的定位槽121中,该定位槽121具有朝向弧形环扣2一侧的开口;该弹性插销机构3由设置在定位槽121中的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弹簧32和插销31组成,该弹簧32一端和插销31一端焊接。该插销31一侧固定连接一拨杆311,该拨杆311穿设于侧框12上设置的拨杆槽122内。该拨杆311一端延伸出拨杆槽122外。
使用时,可以通过拨杆311控制插销31前后伸缩。当插销31压缩弹簧32后,弧形扣环2可以自由绕铰接元件21转动,此时可以将窗帘捆缚在环扣内。然后,再利用弹簧32的回复力,将插销31插入弧形扣环2的扣槽22内,这样,就可以对捆缚后的窗帘进行定位。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30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