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2643.2 | 申请日: | 200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80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项敏;吴珏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 |
主分类号: | A61F13/42 | 分类号: | A61F1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更换 提示 功能 尿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使用的一次性尿布,特别是一种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
背景技术
针对婴幼儿及失禁病人无法控制自身排泄物的情况,人们发明了一次性尿布,这种尿布通常具有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及被顶层与底层包裹的中间吸收体。这样,排泄物(特别是液体排泄物)就不容易沾湿人体了。但是,当该产品数次吸收人体排泄物后会变得越来越重,特别是中间吸收体的吸收量也会达到饱和的状态,使其失去隔离的作用。液体排泄物很容易从侧向漏出,造成使用困扰。
鉴于上述原因,有人发明了另一种相关产品。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授权公告号:CN2561379Y)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尿布,该尿布由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及被顶层与底层包裹的中间吸收芯体组成。该种尿布的吸收芯体是由棉绒及超级吸水粉组成,在尿布的纵向两端,接合着中间添加有弹性伸缩构件的两层亲水无纺布复合层,同时腰贴紧固件粘贴在尿布纵向两侧,使其在前腰区的覆盖范围大大减小,从整体上改善尿布前后腰区的透气性及穿着的舒适性。
上述改进后的一次性尿布,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次性尿布多次吸收后的侧向泄漏问题和透气性、舒适性的问题,但是,这只是暂时缓解吸收体吸收量饱和后的方法,实际上,这时一次性尿布的更换工作才是最为妥当的处置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主要解决现有的一次性尿布在吸收体吸收量饱和后没有更换提醒功能的技术问题,有助于给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使用环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它包括一层状的尿布本体,该尿布本体具有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及被顶层与底层包裹的中间吸收层,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吸收层中设置有正极导电体和负极导电体;该正极导电体和负极导电体连接于一提醒电路中,该提醒电路包括有导线串联的电源和电子发声器件。
所述的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其特征在于:该正极导电体和负极导电体埋设于中间吸收层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其特征在于:该尿布本体一侧设置一绝缘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提醒电路的电源、电子发声器件和导线。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在尿布的中间吸收体具有一定吸收量后即刻进行发声提醒,确保中间吸收体吸收饱和前就进行尿布更换,避免吸收饱和后的渗漏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方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醒电路结构图。
图中:
1-透液性顶层;
2-中间吸收层;
3-不透液性底层;
4-提醒电路;
41-正极导电体;
42-负极导电体;
43-电源;
44-电子发声器件;
45-导线;
5-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更换提示功能的尿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包括一层状的尿布本体,该尿布本体具有透液性顶层1,不透液性底层3,及被顶层与底层包裹的中间吸收层2。该中间吸收层2中设置有正极导电体41和负极导电体42;该正极导电体41和负极导电体42连接于一提醒电路4中,该提醒电路4包括有导线45串联的电源43和电子发声器件44。
使用时,若尿布的中间吸收层2吸收的排泄物液体且吸收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正极导电体41和负极导电体42之间就会导通,而使电子发声器件44进行报警。
为了确保中间吸收层2具有一定吸收量后才进行报警,该正极导电体41和负极导电体42埋设于中间吸收层2的中间位置。
另外,为了保障提醒电路不产生漏电和误报警现象,该尿布本体一侧设置一绝缘壳体5,该壳体5内设置有提醒电路4的电源43、电子发声器件44和导线45。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26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