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替换埋入式传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2596.1 | 申请日: | 200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8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程书剑;方从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5/353 | 分类号: | G01D5/353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替换 埋入 传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领域技术的传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替换埋入式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埋入式应变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主要包括光纤传感器和振弦式传感器,其中光纤传感器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光纤应变传感器由于自身优异的性能,已经成为传统电阻应变片的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桥梁、大坝、隧道、重要建筑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关键部位受力状况的监测。
目前一般光纤应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仅能维持十五年左右,振弦式和其它类型传感器的寿命则更短,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寿命一般大于五十年,因此在结构监测的过程中,对传感器的更换在所难免。但是现在对传感器的更换考虑得较少,迄今没有比较合理的传感器替换技术。一旦这些埋入式传感器因老化丧失作用,监测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将无法实现。
经过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2206438.9,提供了一种埋入混凝土结构的光纤应变传感器,该实用新型只注重对传感器本身的改进、以及对传感器的光纤传输系统和封装结构进行了改进,而没有提及与传感器的替换装置。考虑到传感装置的寿命,但仅注重解决了传感器的保护和增敏问题,而不考虑传感装置的可替换性,那么一旦传感器达到使用寿命就丧失了继续监测的能力,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监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替换埋入式传感装置,使其能够在传感器老化之后对其进行更换以满足长期监测的需要。本实用新型仅适用于结构内的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数据传输光纤、内钢管、外钢管、柏油层、传感器,连接关系为:数据传输光纤置于内钢管内部,数据传输光纤一端与传感器相连,外钢管套在内钢管外部,外钢管的外侧设有柏油层。
所述外钢管,其外侧带有四片楞叶,楞叶用于传热,并便于在替换时清除柏油。
所述楞叶,楞叶间夹角为90度。
所述楞叶,其反向延长线都应通过外钢管截面圆心。
所述外钢管与内钢管同心设置。
所述外钢管,其直径比内钢管大。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将整个装置固定在钢筋骨架上,然后浇注混凝土。传感器与混凝土紧密接触并协同工作。本实用新型埋入混凝土的孔洞不能过长,因为如果孔洞太长,操作难度过大,会影响施工效果,而且会影响结构的工作性能,所以当其测量方向需要很长的贯穿距离时,采用弧形孔洞。
当要替换本实用新型传感装置时,从混凝土外表面通过外钢管对传感装置加热融去柏油层(或者用有机溶液溶去,可视实际情况而决定采取何种技术方案),旋转外钢管,破坏柏油层与混凝土的连接,便可顺利将孔道中的柏油清出。即使不能直接拔出,也可以通过外钢管导热,加速柏油层的熔化。柏油清出后,将原数据传输光纤、内钢管、外钢管、柏油层扯出,在混凝土内重新形成孔道,而旧的的传感器由于与混凝土固结所以仍留在混凝土中。对孔道混凝土内壁进行抛毛处理,放入一套新的本实用新型传感装置(这次柏油层直径应略小于替换前的,便于乳胶水泥注入),用乳胶水泥堵塞传感器与混凝土的缝隙,一定要保证传感器与混凝土通过乳胶水泥牢固相连。待乳胶水泥固化后传感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传感器能够通过乳胶水泥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是该结构能正常工作的一个主要依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埋入传感器前进行劳动量不大的技术处理,从而方便地实现传感器的替换;2、适用于各种埋入式的混凝土应变器、温度传感器;3、与对传感器本身的改进相比,本实用新型原理简单、技术简单易行,附属结构所用材料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得;4、填补了国内外混凝土埋入式传感器替换方法方面的空白。因为传感器可以替换,所以实际上相当于延长了传感器连续监测的寿命,由单个传感器的大约15年延长到等于100年甚至更长。而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设计寿命是50年到100年,所以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将传感器连续监测的时间延长到等于或大于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埋入前装置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钢管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25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塞帽锁紧功能的便携式终端
- 下一篇:卡套式管道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