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交通列车安全进站的提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72515.8 | 申请日: | 2007-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57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 发明(设计)人: | 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家昌;郭辉 |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50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列车 安全 进站 提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列车安全进站的提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轨道交通列车在进入站台时,行驶的速度很快,除了对候车乘客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外,还成为少数轻生者结束自己生命的场所。为了保障安全,管理部门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方法一是雇用安全人员,用人力防止候车乘客在列车进入站台并停稳之前越过安全线,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间,即使这样做,对于轻生者仍然是防不胜防;方法二是加装隔离门,在列车进入站台并停稳之后,站台隔离门与列车车门同步开合,该方法的缺点是建设成本高,维护费用高,而且如果隔离门出现故障,对交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在轨道交通列车在进入站台时,既可以保障候车乘客的人身安全,又无须雇用大量的安全人员或加装成本昂贵的隔离门。其优点是成本低,实施容易,经济效益明显。其基本原则是“快行驶,慢进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将轨道交通列车的行驶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并在轨道上设定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区域,即高速行驶阶段,与之对应的行驶区域是高速区;进入站台前的减速行驶阶段,与之对应的行驶区域是减速区;进入站台时的低速行驶阶段,与之对应的行驶区域是站台区。在高速区与减速区之交界处,设立一个减速标志S2,在减速区与低速区之交界处,设立一个低速标志S1。标志S1与S2由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视觉图案标志及无线射频标签组成。站台区的长度与站台的长度相同,在该区域,列车以一个安全的低速度行驶,直到停车,按照公认的常识,这个安全的低速度设置为5公里/小时。减速区的作用是使高速行驶的列车,在进入站台前,将行驶速度降到安全的低速度,即5公里/小时,减速区的长度取决于列车完成减速所需要的长度。在高速区,列车以高于正常的行驶速度高速行驶,其目的在于弥补因减速和低速行驶所造成的运营时间的增加。这就是本实用新型之基本原则“快行驶,慢进站”的具体体现。
在轨道交通列车的驾驶室内,配置一台提示装置,该提示装置由具有标准CF接口的PDA设备、具有标准CF接口的无线射频标签读写卡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组成,其作用是,当轨道交通列车通过标志S1或S2所在位置时,该提示装置读取无线射频标签内的相关标识,并向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发出相应的提示,提示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减速或低速操作。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其优点是:成本低、见效快,可以保障候车乘客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部分所描述的范围。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当轨道交通列车由高速区行驶至减速区时,提示装置读取到无线射频标签“减速标志S2”内的相关标识时,向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发出相应的减速音响提示信号,同时,“减速标志S2”的视觉图案标志也向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发出相应的减速视觉提示信号,提示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减速操作,使之在列车达到低速标志S1处时,将列车的行驶速度降到安全的低速度(5公里/小时)并以此速度进入站台区。当轨道交通列车由减速区行驶至站台区时,提示装置读取到无线射频标签“低速标志S1”内的相关标识时,向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发出相应的低速音响提示信号,同时,“低速标志S1”的视觉图案标志也向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发出相应的低速视觉提示信号,提示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低速操作,通过站台,最终停稳,开门上下客。当轨道交通列车在高速区行驶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行驶速度,借此弥补因减速和低速行驶所造成的运营时间的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家昌;郭辉,未经黄家昌;郭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25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业化废弃塑料炼油反应釜
- 下一篇:电磁锁的启闭状态调整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