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光式背光模组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72181.4 | 申请日: | 2007-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03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胡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白璧华 |
| 地址: | 200233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侧光式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大量应用于电脑、通讯设备、电视机及其他各式显示器。一般的液晶显示器主要是由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组成。其中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面板的光源由背光模组提供。背光模组根据光源所在的位置,可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由于侧光式背光模组将光源放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侧边,可缩小液晶显示器的体积和制造成本,而应用于小型的液晶显示设备。
参考图1,图1为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包括一背板5,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面和两侧;一导光板2,位于背板5内底面上方,用于引导灯管3产生的光线;数个灯管3,布置在导光板2入光面4一侧,提供光源给显示面板;一反射罩1,设于灯管3的外侧;一反射片6设于导光板2下方并固定在背板10上;反射罩1、反射片6用于将灯管3产生的光线反射到导光板2以增加光的使用率,进而提供较佳的亮度输出;导光板2的上方依次设置有扩散片7、棱镜片8、扩散片9等光学膜片;扩散片7、9可将由导光板2反射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将光线较均匀的分散到显示面板,棱镜片8可进一步修正光强度的差异,使光线能有一较高的辉度,而棱镜片8的数量及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来设定;塑胶框10,包括有侧壁,与背板5相结合,用于固定背光模组各组件。
由于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中灯管通常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导光板入光面一侧和反射罩内,其位置紧邻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存在以下缺点:一是热量不易散出,容易导致光学膜片因受热而卷曲、劣化,二是光利用率较低,导光板较厚,使得导光板的重量在整个背光模组中占较大的比重。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可提高光利用率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一导光板,设有入光面;多个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一侧;至少一反射罩,设于灯管的外侧;其中所述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的侧下方。
所述的反射罩的上方拐角处呈曲面结构。
所述的灯管数量为四个,并排成一行。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由于灯管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侧下方,与光学膜片之间的距离增大,热量有效的导向背板,减轻了光学膜片的受热劣化;且灯管的排列方式减少了灯管之间的光吸收,又由于灯管上方的空间较大,可以按照需要设置反射罩的形状,以提高光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适量减小导光板厚度,使整个背光模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部分符号说明:
1、11:灯管反射罩 2、12:导光板
3、13:灯管 4、14:入光面
5、15:背板 6、16:反射片
7、17:扩散片 8、18:棱镜片
9、19:扩散片 10、20:塑胶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21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