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口鼻两用双通路给药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70631.6 | 申请日: | 2007-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47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骥 |
| 主分类号: | A61M11/00 | 分类号: | A61M11/00;A61M3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志达;林德杰 |
| 地址: | 20003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通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式口鼻两用给药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经鼻给药或经口腔喷雾给药的组合瓶式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经鼻给药多数采用药物直接滴入或把含有药液的棉球直接塞入鼻腔。滴入给药方式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方便,但这种给药方式的给药装置多为封闭的软体,使用前剪去瓶口突出处才可启用,这种滴剂装置易于带来直接的污染且会加大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的机率,操作时使用也不方便,更不易于随身携带使用。另一种为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所制成的容器本体及瓶盖组成,使用时通过按压其瓶体侧壁而使药液流出,但由于其容器本体与瓶盖的连接一般采用螺接的方式,因此使用时要旋转数圈才能拧开或拧紧瓶盖,且由于其瓶盖内未设有密封容器本体的瓶口密封装置,所以在放置时经常有瓶内液体溢出的现象发生,给使用者的携带和使用带来不便;将含有药液的棉球直接塞入鼻腔的给药方式在使用中和携带上均为不便。
经口腔喷雾给药在临床上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雾化给药,包括氧气雾化给药和超声波雾化给药。此类给药方式较宜于在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不便于在家中或外出携带使用。第二类为喷雾瓶装置给药,现有技术的喷雾瓶多为简易型,依靠人为挤压瓶体而使药液喷出且喷出的药液成柱状,不为雾状。
临床上很多疾病在经鼻给药治疗的同时也需此药物经口腔喷雾给药。而现有的各种经鼻或经口腔喷雾给药的装置均用途单一,缺乏依据病人个体需求或病情需要所进行的多类别的治疗功能,因此使用者必须备有2套不同给药方式的给药装置,给使用者的使用及携带增添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经鼻或经口腔喷雾给药的装置均用途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易于随身携带使用、操作简便实用、使用安全、可避免交叉感染的瓶式口鼻两用双通路给药装置。也可通过本发明及成分为氯化钠、甘油等的药液可直接润滑喉部黏膜使之变软并且稍微收紧喉部的肌肉组织,例如可缓解恶性打鼾症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口鼻两用双通路给药装置,包括活塞帽、活塞、活塞内环、活塞外环、活塞囊、螺旋弹簧、储液囊、钢珠、导液管,瓶体,特点是:
活塞外环固定连接在瓶体颈部,活塞内环固定于活塞外环内缘,活塞内环下端连接活塞囊,活塞囊内置有钢珠及螺旋弹簧,螺旋弹簧下端将钢珠抵于活塞囊下端的通口处;储液囊连接于活塞囊下端,内置有钢珠,其下端连接有伸入瓶体内的导液管;活塞置于活塞内环中,其下端与活塞囊内的螺旋弹簧上端紧紧相扣,其上端衔接于活塞帽的通路下端。
活塞帽顶部封密,中间通路的侧壁上设有能达到喷雾效果的喷雾喷头的活塞帽;当瓶体倒置时,活塞和液体从活塞囊侧壁的进液孔直接进入活塞囊。
活塞内环下沿放置有垫圈,用于增加瓶体的密封性、防止液体外漏;活塞外环内面与瓶体顶部外沿设有相对螺纹,活塞外环与瓶体颈部通过相对螺纹拧紧固定相连。活塞帽上盖有帽套,用于减少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瓶式经鼻给药装置不易于直接污染且会减少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的机率,操作时使用也方便,更易于随身携带使用。本发明可通过更换二种不同的活塞帽而达到使用者个体需求或病情需要所进行的治疗功能。
本实用新型为塑料材料制成,因此,结构简单和新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瓶式口鼻两用双通路给药装置,包括:帽套12、喷雾活塞帽14、活塞帽1、活塞2、活塞内环11、活塞外环10、垫圈3、活塞囊8、螺旋弹簧4、储液囊5、钢珠9、导液管6、不具有弹性侧壁的瓶体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骥,未经张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06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