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计算机机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0617.6 | 申请日: | 200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77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力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基电通(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335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计算机 机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机机箱,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计算机机箱。
背景技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密切。笔记本电脑虽然便于携带和搬运,但是价格较高,一般消费者难以接受,而台式计算机因价格低廉、性价比相对高,因此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由于一般台式计算机机箱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如果计算机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或者迁移等,消费者不得不采用双手或肩扛等方式来搬运,很不方便。且采用这些方式搬运时容易使衣服、手或肩弄脏,并且容易使机箱内部元件损坏甚至不慎摔落损坏。
有人在机箱顶部以一体成型方式增加提手或者使用铰链连接提手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大大增加了机箱的空间,且使机箱顶部显得突兀而影响机箱的整体美感,并且几个机箱无法叠放,增加占地面积。而对于铰链式连接的提手,铰链处容易变形和损坏,并且搬运时容易晃动,因此也有可能造成机箱损坏。
此外,为了使消费者能将外接设备(如:耳机、数码相机、移动存储盘、MP3等)与计算机相连接,计算机机箱上大多会预先设置一些常用接口(如:耳机接口、USB接口等),用连接线将外接设备与这些接口连接起来即可实现计算机与外接设备的通信。但由于传统的计算机接口大多位于机箱的后部,消费者需要把计算机机箱翻转过来后才能清楚看到接口,因此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非常不方便,而且如果没有看清楚就进行连接可能导致误操作甚至使元器件损坏。
虽然也有设计在计算机机箱的前面板上设置一些接口,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消费者仍需要弯腰才能清楚看到接口,特别是对于那些放在桌子底下的机箱,使用起来仍极不方便。
所以设计一种将机箱提手和机箱接口进行有机结合,既能方便用户携带又能方便消费者使用的计算机机箱,成为目前计算机机箱设计的关键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便携基座的计算机机箱,可以方便用户携带及使用。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计算机机箱包括:设置有第一面板的机箱主体,其中所述第一面板上设置有便携基座,便携基座的一侧设置有接口装置,另一侧设置有提手装置。接口装置包括可分别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滑动的保护盖,使接口装置打开或关闭;提手装置包括提手和容纳区,提手设置于便携基座的侧边,容纳区设置于提手两侧以容纳用户的手。容纳区包括第一容纳区及第二容纳区,第一容纳区设置于便携基座且与提手一侧相邻,第二容纳区设置于第一面板且与提手另一侧相邻,第一容纳区从便携基座顶部贯穿连接至第二容纳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的另一种计算机机箱包括:第一面板及设置于第一面板上的提手装置,其特征是:提手装置包括基座、提手及容纳区,其中基座设置于第一面板上,提手设置于基座侧边,容纳区设置于提手两侧。容纳区包括第一容纳区及第二容纳区,第一容纳区设置于基座且与提手一侧相邻,第二容纳区设置于第一面板且与提手另一侧相邻,第一容纳区从基座顶部贯穿连接至第二容纳区。
根据以上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便携基座的计算机机箱将提手装置和接口装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消费者能轻松的通过便携基座上的提手装置搬运计算机机箱,并且由于便携基座可与计算机机箱的机箱主体一体成型,制作方便且不增加成本,因此克服了传统带提手式机箱体积大、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的缺点。此外,消费者通过便携基座上的接口装置,能非常方便地使用接口装置来与连接外界设备进行连接。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
为了进一步叙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优点,现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的计算机机箱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计算机机箱的便携基座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计算机机箱的接口装置处于关闭时的状态图;
图4是图1所示计算机机箱的接口装置处于打开时的状态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的计算机机箱的提手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基电通(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明基电通(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06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页张模切和压痕机
- 下一篇:熔融还原反应炉及熔融冶炼金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