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搪塑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0003.8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06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东;高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1/38 | 分类号: | B29C41/38;B29C33/38;B32B33/00;B32B15/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02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搪塑模具,具体地说,涉及隔绝酸性气体和腐蚀环境来防止搪塑模具腐蚀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搪塑模具工艺复杂,温度不均匀,不好控制,生产不正常,制造更困难。而且搪塑料模具的工作环境是具有强烈腐蚀性的热酸性气体中,因此模具腐蚀剧烈。由于搪塑模具的工作环境和搪塑模具制造方面的瓶颈问题,导致搪塑模具在没有达到预期寿命之前就会报废。报废的种类分为腐蚀穿孔报废和“角脆弱”裂纹报废,产生任一一种报废都严重地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性。因备模问题,增加了很大的生产成本。腐蚀穿孔报废是因为模具的基体严重受到损坏,模具修补十分困难,腐蚀现象还同时伴生于“角脆弱”裂纹之中,因此解决搪塑模具腐蚀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如果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防止模具剧烈腐蚀的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杜绝酸性气体的产生。杜绝酸性气体的产生就是模具不能加热,这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只要有生产,模具就必须加热,因此这种方法不可行。第二种是破坏酸性气体腐蚀的环境。破坏酸性气体的腐蚀环境就是防止水分在搪塑模具上存留,国外和国内其他厂家有用空气直接冷却的方法,搪塑模具的腐蚀情况大大减弱。然而,对于生产任务大,产品型号多,搪塑线流线短的情况,直接用空气代替水冷却是不现实的。而第三种方法则是让镍材料与酸性气体和腐蚀环境隔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搪塑模具,在保证生产工艺参数的前提下,让镍材料与酸性气体和腐蚀环境隔绝,以避免模具的腐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搪塑模具,该模具表层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银层;抗高温氧化和耐酸碱腐蚀性能材料的粉末层;以及封孔银粉涂层。
所述粉末层为纯镍粉末层。
所述粉末层为含有30%的Al2O3和70%的Ni的合金粉末层。
所述粉末层为含有80%的Ni和20%的Cr的合金粉末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搪塑模具,在线生产起到良好的防腐蚀作用,并且不对生产节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本技术在搪塑模具的应用在国内外尚属首例,解决了搪塑模具在线生产时的严重腐蚀问题,在不影响生产工艺和节拍的情况下,大大延长了搪塑模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搪塑模具的剖视图,显示了表面复合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的过程及使用的效果,对搪塑模具喷涂防腐蚀工艺做详细的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搪塑模具的剖视图,显示了表面复合层结构。如图所示,该搪塑模具9表层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银层1、抗高温氧化和耐酸碱腐蚀性能材料的粉末层2以及封孔银粉涂层3。
而喷涂粉末必须具有抗高温氧化和耐酸碱腐蚀性能。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喷涂粉末是CNP-Ni,CNP-NiCr,CCP-Ni-Al2O3三种材料中的一种或者三种材料的任意组合。三种材料的情况如下表:
喷涂时要对喷涂距离和喷涂角度严格控制,他们对涂层性能有较大影响。喷涂时应遵循“上下喷左侧移、分片完成”原则,即:按照一定喷枪速度从上至下,再自下至上,每喷一遍,向右侧移动一道位,移动一段距离后,再返回喷涂,如此进行多遍(5~8遍),以免喷涂不均或过热。喷涂结束后应对涂层进行检测观察,主要参看涂层厚度、漏喷、均匀度等,若外观均匀、无翘起、无裂纹、无脱落等明显外观问题,即可进行最终封孔。本试验均采用银涂层封孔。
用三种喷涂材料的测试性能比较见下表: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CNP-NiCr镍铬粉具有抗高温氧化和耐酸碱腐蚀性能,并对基体材料镍有很高的结合强度,于基体材料有相当的热膨胀稀疏,涂层的导热性能好,不损伤基体材料。因此,最优选地是采用CNP-NiCr镍铬粉对搪塑模具进行喷涂。
本使用技术以B5气囊盖板搪塑模具为试验模,采用最佳的喷涂材料,即CNP-NiCr,运用火焰喷涂方法。
我们对仪表板本体搪塑模具进行实验并跟踪,模具采取喷涂防腐蚀工艺之前严重腐蚀,即使在不断的清洗过程中也会产生严重腐蚀,后经防腐蚀喷涂后,模具腐蚀马上得到控制,在使用3个月后模具依然崭新,无腐蚀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0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