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打结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9973.6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06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黄杰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杰舜 |
主分类号: | B65H54/56 | 分类号: | B65H54/56;B65H54/7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线机装置,尤其是一种安装于现有绕线机铲片上的打结器,使定子绕线完毕后线不会散开。
背景技术
绕线机是现有纺织行业中的常用机械,其主要机理如下:电机带动绕线主轴旋转,通过拨线杆的往复摆动,线均匀地绕成线团,当线团达到设定厚度时,铲片向前挡在线团上,铲片上的纵向槽口将线限制在线团中部,再绕上数圈后,绕线完毕的线团被推出。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已经绕好的线团又脱线散开,从而造成浪费,甚至整个线团都无法再使用。而在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时候,堆放在一起的线团一旦散开,众多线团会缠绕纠结,给使用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线团绕线完毕前对线团进行打结,使线团不会脱线散开的打结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打结器,固接于绕线机铲片上,面对线团一侧,其中,底座上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定位通孔;所述的叉片为鳍状叉片,底端与底座相连,顶端为叉尖,两叉片的叉尖向同一侧伸出,两叉片向内侧靠拢并留有狭缝,两叉片的中心线与铲片上的纵向槽口位置一致。
在绕线完毕前,铲片移位到线团上方,铲片上的纵向槽口将继续缠绕的线限制在线团中部,而打结器与铲片同时作动,铲片移位的同时,打结器将线归拢,在主轴的高速运转下,这一部分的线立即又被迅速绕上的线缠住,或者说这部分线就好像被塞进了随后绕上线的下方,从而实现打结,使制成的线团不会脱线。
所述两叉片呈“人”字形设置,在叉尖伸出一侧相互靠拢。
所述的一对叉片由一长叉片和一短叉片构成,长、短叉片的叉尖向内侧靠拢并超过两叉片的中心线。
所述打结器的底座由定位通孔固接于铲片连接部上。打结器通过紧固件自定位通孔与铲片固接。
所述的打结器固接在铲片连接部上,叉片的叉尖向上设置。
所述的打结器固接在铲片下方,叉片的叉尖向下设置。
这两种形式是针对不同方向的铲片而设置的,对于右侧铲片,打结器固接在铲片连接部上,叉片的叉尖向上设置;对于左侧铲片,打结器固接在铲片下方,叉片的叉尖向下设置
所述的打结器整体位于铲片纵向槽口的下方。即无论是底座还是长度超过底座的叉片都不能超过纵向槽口的位置。
所述短叉片的叉尖位置设在长叉片的中部。
所述长、短叉片向上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在移动到线团上方时与线团留有间距。
所述的底座为矩形底座,一对叉片位于底座的中部,底座左右分别设有一个定位通孔。打结器以这种形式安装设置最为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线团绕线完毕前对线团进行打结,使线团不会脱线散开;
2、打结后的线团个个独立,包装运输使用都十分简便;
3、打结器直接安装于铲片上,与绕线机原有部分连为一体,无需其他机构,打结器随铲片一同运行,在铲片限位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附图1打结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打结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打结器固定在左铲片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打结器固定在右铲片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打结器
11-底座 111、112-定位通孔
12-长叉片 13-短叉片
2-左铲片 21-纵向槽口
3-右铲片 31-纵向槽口
3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打结器主视结构示意图和图2打结器立体结构示意图所示,一种打结器1,固接于绕线机铲片上,由底座11和固定在底座11上的一对叉片,即长、短叉片12、13构成,所述的长、短叉片12、13为鳍状叉片,底端与底座11相连,顶端为叉尖,长、短叉片12、13的叉尖向同一侧伸出并向内侧靠拢形成一狭缝,长、短叉片12、13的中心线与铲片上的纵向槽口位置一致,底座11上沿中心线对称设有二个定位通孔111、112。
如图1所示,所述长、短叉片12、13呈“人”字形设置,在叉尖伸出一侧相互靠拢,其短叉片13的叉尖位置设在长叉片12的中部,其长、短叉片12、13向上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在铲片移动到线团上方时,打结器与线团留有间距。长、短叉片12、13的叉尖向内侧靠拢并超过长、短叉片12、13的中心线。
如图1、图2所示,打结器底座11为矩形底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杰舜,未经黄杰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99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