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含串行通信电缆的电梯随行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9924.2 | 申请日: | 200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80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孙中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长顺电梯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0 | 分类号: | H01B11/00;H01B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314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含 串行 通信 电缆 电梯 随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电缆技术领域,具体的来说涉及一种包含串行通信电缆的电梯随行电缆。
背景技术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代步设备,要经常的上下运动,为电梯提供工作电源的电缆线也必然地随着其上下运动,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在电梯内也需要有通讯及监控等一些活动,为此,在电梯旁边还得悬挂相关的信号线,与电梯一起反复的升降,在电梯高速运动中,电缆的风阻大,使电缆频繁受拉,影响使用寿命,而且由于各种线路过于复杂,而且这些线路因其抗拉性能相对较差,在较长期的经常性地升降运动后,有可能出现断裂、损坏,带来断电停驶或其他相关功能中断的后果。此外由于电梯速度越快,电缆风阻越大,为了保证电缆安全工作,电梯只能运行于相对较低的速度范围内,影响工作效率。
一般的电梯通信采用并行通信技术,并行通信的数据各位必须同时发送和接受,这就要求每个通信单位必须具有两根信号线,这样如果电梯楼层很高的,并行通信的电缆会很多,给电梯的上下带来不便,且影响电梯的运行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串行通信电缆的电梯随行电缆,其将串行通信电缆设置在电梯随行电缆中,大大减少了电梯井道内电缆的数量,方便了电梯的检修,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包含串行通信电缆的电梯随行电缆,其特征在于,在电梯随行电缆中具有一束串行通信电缆,每个楼层的电梯讯号以串行通信的方法在串行通信电缆中传输。
所述串行通信电缆为至少两根电缆线,所述电缆线导体为绞合软铜丝。
所述串行通信电缆外具有屏蔽金属网,金属网与电缆线之间填充用绝缘材料。
本实用新型将串行通信电缆设置在现有的电梯随行电缆中,大大减少了电梯井道内电缆的数量,方便了电梯的检修,同时也节约了资源。由于串行通信的数据是一位一位的按照顺序发送或者接受的,所以电梯的控制主机可以按照每层电梯信号的发送次序来控制电梯停靠楼层的次序,使得先停靠发送讯号的楼层。串行通信所采用的电缆比并行通信采用的电缆少,可以有效的减少电梯电缆的数量,大大方便了电梯的运行,同时也保证的电梯电缆的运行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串行通信电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1,在电梯的电梯随行电缆1中,具有一束串行通信电缆2,所述串行通信电缆2外侧具有金属屏蔽网3,所述金属屏蔽网3可以有效的防止电磁干扰,所述金属屏蔽网3为高密度金属丝编织成的网,覆盖密度达到95%以上,抗拉,耐弯折能力好;串行通信电缆2内部具有两根通信缆线4,通信缆线4内部导体为绞合软铜丝,导体外部具有绝缘层;在通信缆线4与金属屏蔽网3之间还填充有绝缘材料5;绝缘材料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是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比较小的材料。
电梯运行时,每个楼层的电梯讯号以串行通信的方法在串行通信电缆中传输,由于串行通信的数据是一位一位的按照顺序发送或者接受的,所以电梯的控制主机可以按照每层电梯信号的发送次序来控制电梯停靠楼层的次序,使得先停靠发送讯号的楼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串行通信所采用的电缆比并行通信采用的电缆少,可以有效的减少电梯电缆的数量,也节约了资源。本实用新型大大方便了电梯的运行,同时也保证的电梯电缆的运行安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长顺电梯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长顺电梯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99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