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8190.6 | 申请日: | 2007-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29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林键铭;陈文辉;林伟清;姚文华;徐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子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元焱 |
地址: | 201805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置 轿车 下部 车身 空腔 隔振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轿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轿车座舱内对“隔音、隔振、防腐、防噪”的标准要求也不断提升。目前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在轿车内已对车辆减振器、隔音隔热垫、车内隔音、隔振地毯、车身粘贴玻璃、车顶棚等处都做了隔音隔振的技术升级,使轿车座舱内的振动和噪音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车身结构中的空腔通道也会产生和传递振动的噪声,这个技术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车身的制作过程是,先将金属板材由模具冲压成型后,由内板、加强板和外板等汽车板金属焊合而成。因此一般在内板与加强板及外板中间一定会形成必要的间隙和空间,包括在车身地板梁、A、B、C、D立柱、后轮罩、顶棚、上、下两端前围板、顶棚、后档泥板上端及四门板等区域都会形成空腔。特别是车身加强件A、B、C、D立柱及底部两侧纵梁都形成了中空的柱状结构件。这些柱件及纵梁的中空结构有效地保证了车身结构的强度和刚性,因此车身结构中的空腔状态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这种车身结构的空腔也形成了传递外界噪音和振动的特殊通道。车身的顶棚、纵梁等长形态的金属板件在过道路沟坎时会因结构的扭曲、振动形成响声;在车辆高速行驶运动中又会因外界风压、风阻对车身形成共鸣响声;道路路面沙石也会在运动中对车身造成冲击响声;运动中产生的共振频率会对车身外板形成振动与声响。这些噪音和振动都会在车身内、外板之间的空腔内快速传递,从而将噪音和振动传递到轿车的座舱内,影响司乘人员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封闭车身空腔从而能有效地改善轿车座舱内的振动和噪音的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包括耐热的硬质骨架和加热后可以发泡膨胀的发泡体,所述的骨架整体上呈板形,它具有与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的截面相似的平面形状,并相对于相应截面的周边留有供发泡体发泡膨胀的间隙;在骨架的周边一侧设有一圈台阶,所述的发泡体嵌装在该台阶上并具有在发泡膨胀后可填满隔振垫与车身之间的间隙的厚度;在骨架的一侧设有用于与车身内的相应部件连接固定的固定件。
所述的固定件为两个卡扣式固定件,两个卡扣式固定件分别设置在骨架同一侧的两端。
所述的发泡体在固定件旁边设有凸块,使该处发泡体的厚度大于其它地方的厚度,所述的骨架在凸块内侧向上延伸有挡板。
所述的发泡体还向外延伸有至少一个可与车身接触相连的突出结构。
经结合汽车制造工艺流程中合理及理想的作业程序,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空腔隔振垫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内,待到白车身经酸洗、中和、纯化、磷化,经首道油漆后再进入油漆烘烤炉内烘烤。在炉内经160~190℃高温和一定时间后,发泡体完成发泡粘结,隔振垫与A柱下部的车身板紧密地粘结成一体,可有效地把该处的空腔通道阻隔,达到全封闭,从而使原来A柱下部经车身空腔而传入的振源和噪音阻隔,达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轿车座舱内的隔振、隔音、减振、降噪的目的。同时,车身空腔隔振垫在车身空腔内发泡粘结后,还进一步加固了车身的强度,对车身结构和车身抗冲撞能力都起到了优化作用,使轿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重要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隔振垫的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隔振垫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配合参见图2、图3,本实用新型设置在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用于在车身的制造过程中预置在轿车后轮罩的车身空腔内。该隔振垫是由骨架1和发泡体2组合构成的一个整体板形结构件。骨架1由耐热的高强度的尼龙6-6制作,整体上呈板形,它具有与轿车A柱下部的车身空腔的截面相似的平面形状,并相对于相应截面的周边留有供发泡体2发泡膨胀的间隙。在骨架1的周边一侧设有一圈台阶,用于嵌装发泡体2,发泡体2围合在该台阶上并具有在发泡膨胀后可填满隔振垫与车身之间的间隙的厚度。在骨架1的一侧设有两个卡扣式固定件3、4,两个卡扣式固定件分别设置在骨架同一侧的两端,用于将整个隔振垫与车身内的相应部件连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子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子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8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