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67610.9 | 申请日: | 2007-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03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均铖;郝俊文;侯海云;陈刚;潘红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易拉罐 金属 分离 回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易拉罐的装置,设计了一种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
背景技术
废旧易拉罐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其利用价值相对其他金属来说有价格高,数量大,利润高等明显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易拉罐在20万吨以上,制罐铝材再生的工业化有充足的原料供应。但由于种种原因,易拉罐回收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回收和再生冶炼完全以个人和小作坊为主,这些作坊式加工厂工艺落后,易拉罐回收之后不经过任何加工直接重熔,生产的铝锭质量无法用来继续生产易拉罐。
易拉罐的罐体和罐盖分别是由两种不同成分的铝合金制成的,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分离技术,只能把罐铝作为杂铝回收。目前国内还没有商业易拉罐自动回收机,即使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仅仅是以压实为目的的,例如专利号为ZL02209349.4公开的技术,回收之后两种金属还是混熔冶炼,无法体现制罐铝材应有的高价值。
后来有研究用刀具切割的方法来回收罐体的铝合金,其他部分作为杂铝回收,例如专利号为890107289.6中的设计,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操作极为复杂,对易拉罐也有苛刻的要求——罐体必须完好无变形,任何一点罐体的变形都可能导致固定和切割出现问题;而在切割分离之后仍在罐盖上残留了罐体的金属成分,罐盖的铝合金就变成了廉价的杂铝,这些缺陷对技术的使用推广无疑是致命的。另外,回收机的设计都要尽可能节省加工后易拉罐占用的空间,但已知的易拉罐回收机压实易拉罐时都是随机压实或沿轴向压实,例如专利号为92225132.0中的设计,即使使用很大的压实力,罐中大块的空间仍无法利用,这大大降低了回收机的效率和实用性。另外,易拉罐表面漆层的处理一直都是易拉罐冶炼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回收机充其量只能将易拉罐粉碎成碎片,然后在后续加工中高温使漆层炭化脱落,但是没有漆层的内表面也同样裸露在外,这样无疑就增大了金属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而且碎片之间也同样存在小的褶皱,除漆难以完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公开一种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包括机架、冲压机构和滑动门机构,所说的冲压机构设置在所说的滑动门机构的一侧,冲压机构和滑动门机构固定在机架上;
所说的冲压机构包括冲头、约束环、弹性张弛卡爪、托架、底部卡盘和动力机构;
所说的冲头设置在约束环的一侧,通过传动构件固定在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上,所说的弹性张弛卡爪设置在约束环的另一侧并固定在机架上,所说的托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弹性张弛卡爪的另一侧的下部,所说的底部卡盘设置在托架的另一端并固定在滑动门机构上,所说的动力机构固定在机架上;
所说的弹性张弛卡爪为机械领域常规的配件,可采用商业化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操作的:
向上推动滑动门机构,底部卡盘随滑动门上移,将易拉罐送到托架上,向前推进,由弹性张弛卡爪在罐口咬边后部的凹陷处将罐口束紧,向下推动滑动门,底部卡盘随滑动门机构下移,抵在易拉罐的底部,启动动力机构,冲头沿着约束环,依次将易拉罐罐盖、咬边结构和罐底冲下,冲头回程时,罐底自动在行程终端掉落,箍在冲头上的罐盖及咬边结构被约束环剥离并掉落,加工完毕的易拉罐抛出后,在滑动门机构完全打开后可送入下一只易拉罐。
由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能够完全分离易拉罐两种金属,结构简单,便于压实,能耗低,采用本装置加工的易拉罐压实之后,漆层全部显露在外,而内表面被压在内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可以安放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和饮料消费量较大的居民区等地,操作方便,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示意图。
图3为压实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包括机架30、冲压机构和滑动门机构,所说的冲压机构设置在所说的滑动门机构的一侧,冲压机构和滑动门机构固定在机架30上;
参见图1,所说的冲压机构包括冲头1、约束环2、弹性张弛卡爪3、托架4、底部卡盘5和动力机构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76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静脉输液管毁形装置
- 下一篇:用于微型联合收割机的输料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