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6966.0 | 申请日: | 200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04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董华富;任广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012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材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吊运,特别是一种板材吊运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造船行业中,当规格较长、较厚的板材运输到施工现场卸货时,虽然有电磁吊排装置进行起吊,可是每次只能吊一张钢板,吊运效率较低。当采用传统起吊方法时,首先不得将夹头直接夹住板材,以免对板材表面造成划痕或压痕,划痕或压痕是不允许的,也不能在每张板材上都装焊吊环。其次,对于大规格板,使用料架来吊会因为板材超出料架过长产生不安全因素。再者,就是采用钢丝绳直接绕兜过钢板的吊运方法,虽然可以一次性吊起多块板材,但是由于钢丝绳与板材边缘直接接触会将板材边缘拉毛卷曲,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在加工车间开好坡口的板材,板材边缘拉毛卷曲将影响到今后板材焊缝的焊接质量,同时也将大大缩短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在实际操作中起重工也想了一定的方法,就是在钢丝绳和钢板边缘接触范围垫置半圆钢或角钢,阻隔板材与钢丝绳直接摩擦和卷压应力,但是钢丝绳常会从半圆钢或角钢滑脱到板材上,依然起不到阻隔板材与钢丝绳直接摩擦的作用;而且为了防止半圆钢的滑脱,起重工就需要用手扶着钢丝绳慢慢地指挥钢丝绳收紧,这就蕴藏着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型板材吊运的的板材吊运保护装置,该装置应能够很好的解决吊大板、吊厚板、吊多叠层板等安全吊运问题,而且该装置既要投资少、制作简单,又要使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板材吊运的多个配套使用的板材吊运保护装置,其特点是:该装置是由第一钢板的直侧边垂直于第二钢板且距第二钢板的一直边一定边宽的地方固定连接而成,所述第二钢板的直边中部设有第二钢丝绳防滑槽。
所述第二钢板的外侧面设有手柄。
所述第一钢板开设有减轻孔。
所述的第二钢板采用球扁钢,称为第二球扁钢,其第二球扁边朝外,该朝外的第二球扁边中部开设有第二钢丝绳防滑槽。
所述的第一钢板也采用球扁钢,称为第一球扁钢,且该球扁钢的第一球扁边朝外,该朝外的第一球扁边的中部与第二球扁钢的第二钢丝绳防滑槽的位置对应开设有第一钢丝绳防滑槽。
所述的第一钢板开设的减轻孔可有若干个。
所述的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的各边角处制成圆弧形,边缘光滑。
所述的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的钢丝绳防滑槽边缘光滑。
与在先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的技术效果如下:
1、本板材吊运保护装置采用钢板固定连接而成、特别是球扁钢相互焊接而成有较高的强度,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同时可起到对板材上沿的保护作用。
2、本板材吊运保护装置采用的钢板上开有钢丝绳防滑槽,便于钢丝绳的串设,能够防止钢丝绳滑脱,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3、本板材吊运保护装置采用的第一钢板上开设有减轻孔,能够减小该装置的自身重量。
4、本板材吊运保护装置设有手柄,便于使用,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
5、本板材吊运保护装置增加了吊运时的接触面积,可以吊大板、吊厚板、吊多块板,大大提高了吊运效率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一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一实施例的板材模拟吊运示意图。
图中:
1-第一钢板11-第一减轻孔12-第二减轻孔
13-第一钢丝绳防滑槽14-第一球扁边2-第二钢板
21-直边22-第二钢丝绳防滑槽23-外侧面
24-第二球扁边3-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先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板材吊运保护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该实施例以球扁钢材料制成。第一钢板1采用球扁钢,称为第一球扁钢,第二钢板2采用球扁钢,称为第二球扁钢。该板材吊运保护装置是由第一球扁钢的直侧边垂直于第二球扁钢且距第二球扁钢的一直边21一定边宽的地方焊接而成。第一球扁钢上对称于中线开两个减轻孔,即第一减轻孔11和第二减轻孔12,在两个边角处切割圆弧角,在第一球扁边14上开槽,并打磨槽口边缘,作为第一钢丝绳防滑槽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69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