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66663.9 | 申请日: | 2007-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83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 发明(设计)人: | 叶陆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御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1L31/04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协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恒康 |
| 地址: | 200120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庭 太阳能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
技术背景
目前,在太阳能供电系统中,一般先是由若干个光电池串组成一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再将该电池板进行串联,并将串联后的电池板与直流母线连接来供电,这样的连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各个太阳能电池板均串联在一起,因此,只要其中一个电池板出现故障,整个回路就不能正常运作。
2)对于家庭用户来说,不同的家庭对电的需求不同,各个太阳能电池板串联后供电,会造成能量的浪费。
3)由于各个太阳能电池板串联,每个太阳能电池板不能工作在最高功率点,使得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低。
4)没有对每个电池板的统一的管理模块,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找出每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
5)逆变器不能保持工作在最高效率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以上缺点而提供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该太阳能供电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所需要的太阳能电池板,并且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管理模块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管理和监控,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效率。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若干块太阳能电池板、直流母线和连接于直流母线上的逆变器,其中,还包括若干块太阳能电池管理模块和一系统控制器,其中,每一太阳能电池管理模块分别与每一太阳能电池板串联后与连接有逆变器的直流母线连接以将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电压输给逆变器,经由逆变器给家庭电网和公共电网供电,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管理模块并联后和逆变器一起通过通讯总线与系统控制器连接。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还包括一升压器/充电器和一蓄电池,它们串联后接入至直流母线。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升压器/充电器还通过通讯总线与系统控制器相连。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还包括一控制开关,它与逆变器串联。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控制开关还通过通讯总线与系统控制器相连。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管理模块为一反激电路。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通讯总线为有线通讯总线或无线通讯总线。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每一太阳能电池板由若干个光电池串联而成。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至少为1块。
上述的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的蓄电池的电压采用与太阳能电池板相同的电压,功率大于或等于逆变器的额定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通过将太阳能电池板并联,大大地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效率,并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配置,使得一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故障不影响整个太阳能供电系统,并通过串联太阳能电池板管理模块来找出不同环境下的每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节省了大量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供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板管理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太阳能供电系统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结构图,包括若干块太阳能电池板1、直流母线7、连接于直流母线7上的逆变器4、与逆变器4串联的控制开关9、若干块太阳能电池管理模块2、系统控制器3、升压器/充电器6、蓄电池5,升压器/充电器6和蓄电池5串联后接入至直流母线7,其中:
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板1由至少72个0.5V的光电池(图中未示出)串联,可能再由若干并联,视太阳能电池板1的容量而定,而成并具有端电压36V,太阳能电池板1至少为一块,它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它要求一直在最大功率追踪(MPPT)工作的状态下使用,它由太阳能电池管理模块2控制执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御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御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66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