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健座垫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6560.2 | 申请日: | 200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53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孙时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齐迈五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7/62 | 分类号: | A47C7/62;A61H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8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健 座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垫,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汽车座上的保健座垫。
背景技术
普通座垫的表面通常都是平的或内凹的,开车的时候人们坐在车内的座上,虽然两臀部承受了上身的重力,但会阴部却处于悬空状态,长此下去,身体的重力向下、向外挤压会阴,将会对会阴部带来不利危害。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保健座垫,安置在汽车的车座上,可以保护坐车人的会阴部,安上微型按摩器,还可以对会阴部产生按摩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健座垫,弥补现有汽车座垫设计的不足,以保护会阴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保健座垫,所述的座垫芯由海绵、泡沫等软质材料制成,也可选择的将座垫芯设计成密封的夹层空腔,并在所述夹层空腔内部充液体或气体;所述的座垫芯置于座垫套内部,座垫芯的外形与座椅相似;由于人在坐姿状态时,臀部着椅而大腿悬空,座垫芯的纵向截面呈梯形,前方部位座垫芯的厚度比后方部位座垫芯厚;座垫芯的中段分设两个仿形孔,两个仿形孔位置对称大小相同,两个仿形孔中间留有宽0.05米的一凸起条,所述凸起条内可安装微型按摩器;所述的仿形孔摸仿人体坐姿盆骨形状,朝前端呈半圆形,后面为方形状;所述座垫套的形状与座垫芯相同,座垫套朝前的端面上设有提手,提手中间有与绑定带对应配合连接件;座垫套的后部端面上设有拉链,拉链中间位置的一侧设有绑定带;所述的绑定带的一端固定在座垫套上,另一端设有连接件,与提手中间的连接件对应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健座垫的有益效果为:人坐在保健座垫上,外凸的盆骨恰好嵌入座垫的仿形孔中,座垫中间的凸起条托起悬空、内凹的会阴穴,保护会阴不受伤害;通过提手可以很方便提起保健座垫;保健座垫不用时,可折叠成一小块,用绑定带进行绑定,便于携带;将保健座垫卷成筒状,绑定好安放于后腰部位,这样开车累的时候可以倚靠在保健座垫上,缓解驾驶疲劳。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保健座垫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座垫芯的平面图;
图3是图2中A-A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的横向截面剖视图;
图5是图4在工作状态下的受挤压变形示意图。
图中:
1、座垫套;2、座垫芯;3、仿形孔;4、拉链;5、提手;6、绑定带;7、凸起条;8、连接件;9、臀部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健座垫,包括座垫套1和座垫芯2;所述的座垫芯2置于座垫套1内部,座垫芯2用软质材料制造。
如图2所示:座垫2的上部略宽,下部略窄,并且座垫芯2的前方边沿呈弧形,座垫芯2外部造型可随座的形状进行设计;
如图3所示:座垫芯2的纵向截面呈梯形,座垫芯2下部厚,上部薄,在座垫芯2的中心位置上设两个仿形孔3,两个仿形孔3位置对称大小相同,中间留有相距0.05米的一道凸起条7,可在凸条7内安装微型按摩器,对会阴部产生按摩和保健的作用;所述的仿形孔3摸仿人体坐姿盆骨形状,朝前呈半圆形,靠后为方形状;
座垫套1的形状与座垫芯2相同,座垫套1朝前的端面上设有提手5,提手5中间设有连接件8,座垫套的后部端面上设有拉链4,拉链4中间位置的一侧设有绑定带6,绑定带6的一端固定在座垫套1上,另一端设有连接件8,所述的连接件8与提手中间的连接件8配合,所述的连接件8可以是按扣、磁力扣等,也可以是能直接与座垫套1粘连的尼龙扣。
如图4-5所示,使用时将保健座垫置于汽车座之上,保健座垫的圆弧侧置于椅面外沿的位置,人在保健座垫上时,臀部9恰好嵌入座垫的仿形孔3中,而座垫中间的凸起条7则轻轻托起悬空内凹的会阴穴,保护会阴不受伤害;当司机开车累的时候,可以将保健座垫卷起,用绑定带6绑定,然后安放于后腰的部位,使后腰可以倚靠在卷起的保健座垫上,缓解长途驾车的疲劳。保健座垫不用时,可折叠成一小块,用绑定带进行绑定,方便携带与收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齐迈五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齐迈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65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