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6482.6 | 申请日: | 200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5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顾克东;王熙;范永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立特种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1/12 | 分类号: | B23Q11/12;B23Q1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季申清;王礼华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密 机械设备 液体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对精密机械设备,例如精密磨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静压轴承等设备的润滑油、液压油降低温度的一种装置,具体地说是以冷却油液为目的一种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精密机械市场,随着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都蕴含着机床工具产品的巨大的需求和商机。制造业将进入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为主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将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精密机械行业,为了保持机床的加工精度和机床本身的使用寿命,在运行中必须对润滑油和液压油的温度不断进行冷却降低,才能使油液更好地发挥作用。
现有技术对精密机械设备液体进行降温的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是如下结构和配置的。
液体冷却机主要包括了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风机等部件。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过冷凝器,通过冷凝风机散热,将冷媒冷却成低温高压的液体,经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冷媒汽化,通过吸收机床主轴箱使用后流经的油液中的热量,达到冷却油液的目的,此时的冷媒是低温低压的气体,重新回复到前述进入压缩机的流程。
系统的整体配置为,由用户的机床主轴箱润滑后的油液经油温传感器测试温度后进入液体冷却机,当油温超过预设值时,信号通知液体冷却机启动将油液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油液由油泵加压,从油泵出油口又送至机床主轴箱。当油温传感器测出的油液温度低于预设值时液体冷却机不工作,油液由油泵加压后直接从出油口又送入机床主轴箱进行降温和润滑。
现有技术对油液的控制方法,虽然也能对机械设备,如机床提供一定低温的油液供机床润滑清洗运行,但是受机床实际使用情况影响,从机床主轴箱返回的油温会有波动,而液体冷却机在进入的液体流量不变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个进出口的温差,所以经过液体冷却机的换热降温后,无法得到稳定温度的冷却油,而这部分油会通过油泵直接输送到用户的主轴,使得机床设备无法工作在理想的状态下。
其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机床设备的回油口,随机床设备的加工负荷,油温会较频繁变化,此多变的油温信号经主控制回路反馈给液体冷却机,引起制冷系统的频繁启动,增加对制冷设备的磨损和能源的消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提供一种经改良的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它能改变和避免现有技术方案以上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如下装置来实现的。
1.一种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由机床主轴箱、液体冷却机和加压油泵工作部件顺序连接并回接至机床主轴箱,油温传感器设置在主轴箱和液体冷却机的管路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液体冷却机和加压油泵之间设置油冷机油箱。
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一种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油温传感器设置在加压油泵输出口和机床主轴箱进油口的管路之间。
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一种精密机械设备液体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油冷机油箱的箱壁为隔温板。
本技术方案将机床主轴箱润滑后的油液直接送入液体冷却机,经液体冷却机冷却降温后的油液进入一个存放该油液的油冷机油箱。再由加压油泵加压,将机油箱中的油液提升送至机床主轴箱对机床主轴进行降温冷却。在加油泵的出口处,即向机床主轴箱输送油液的管路中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对加压油泵输出的油液进行测试,当油温超过预设值时,信号反馈至液体冷却机,液体冷却机启动,将从机床主轴箱送出的油液进行冷却降温,也降低了油冷机油箱中油液的温度,使油泵压出输送的油液温度可以降低,对机床主轴箱能提供一个合适温度的油液。而当油温传感器测出的油液温度低于预设值时液体冷却机不工作,液体冷却机未接到启动信号不工作,此时油冷机油箱中油液的温度可以满足机床主轴箱工作的要求,加压油泵向机床主轴箱输送油液,保持机床主轴箱和整个系统平稳、正常运行。
为了保持油冷机油箱内油液温度的恒定,减少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增加液体冷却机的起运次数,油冷机油箱的箱壁采用有保温性能的隔温板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立特种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海立特种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64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