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热针灸治疗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5269.3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16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吴伋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伋用 |
主分类号: | A61H39/00 | 分类号: | A61H39/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007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灸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进一步是指用于中医针灸治疗的聚热针灸治疗器。
背景技术
在既往的针灸临床治疗中,灸疗法的实施是采用人工操作,既费时又费力,且因灸条燃烧产生的热量辐射范围大而没有显示出中医针灸治疗所要求的穴位特异性;再者,在针刺之后,于针柄上插接艾炷并点燃施灸,由于针柄的长度超过艾炷燃烧后其灸热所能达到的范围而使灸疗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并且,灸疗的热力不能只作用于穴位而显示不出针灸穴位的特异性;再有,艾条点燃后,其灰烬火星掉下易灼伤病人皮肤而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设计一种聚热针灸治疗器,它能使艾灸产生的热量聚集于针刺穴位而发挥穴位的特异性,还能使灸疗热力相对恒定,并能使针刺与灸疗结合为一,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大大减轻了施治人员的劳动强度,又避免了因艾炷灰烬落到患者皮肤上造成的不适与灼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聚热针灸治疗器有一耐火隔热板,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耐火隔热板上开有一通孔,在该通孔的上方设有一下部较大而上部较小的螺旋形支架,且该螺旋形支架底端的支承臂安装在所述耐火隔热板上。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有一耐火隔热板1,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耐火隔热板1上开有一通孔2,在该通孔2的上方设有一下部较大而上部较小的螺旋形支架3,且该螺旋形支架3底端的支承臂4安装在所述耐火隔热板1上。为便于调节所述螺旋形支架3顶端相对于耐火隔热板1的距离,可在该支架的顶部设置一立置端5,立置端5的方向可调,其长度为2.0cm;当采用适当材料(如结扎建筑钢筋用的铁扎丝或软铁丝)制作所述螺旋形支架3,可用手捏住该立置端来调节所述距离,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在不需针刺的情况下,该立置端5可用于接插艾炷实施灸疗。
为了能使所述耐火隔热板1附着在人体上起固定作用,可在该耐火隔热板1底面设置一粘胶层6,并在该粘胶层6上覆盖一层保护膜7;使用时只要揭去该层保护膜7即可将板体贴附在皮肤上。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和设计原理是,首先于人体穴位处施行针刺,得气后,将图1所示装置的耐火隔热板1置于针刺部位并使留于人体体表外的针柄从通孔2中伸出,再将艾炷插接在针柄上并置于螺旋形支架上顶部,点燃施灸。所述开有通孔2耐火隔热板1可有效地将艾炷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聚集在通孔2所在的穴位区而将该区域以外的热量与皮肤隔离,使穴位的特异性得以发挥,有利于提高疗效;一定高度的螺旋形支架3能使灸疗固定在一特定高度(建议是0.8cm,具体高度可根据病人感觉来调节),使灸疗热力恒定;并使针刺与艾灸同时进行,从而提高疗效,该支架还阻挡了艾炷灰烬掉落到患者皮肤上,避免了由此给患者带来灼痛与不适。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聚热针灸治疗器,它能使艾灸产生的热量聚集于针刺穴位而发挥穴位的特异性,还能使灸疗热力相对恒定,并能使针刺与灸疗结合为一,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大大减轻了施治人员的劳动强度,又避免了因艾炷灰烬落到患者皮肤上造成的不适与灼痛。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结构。
在图中:
1-耐火隔热板, 2-通孔, 3-螺旋形支架,
4-支承臂, 5-立置端, 6-粘胶层,
7-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由一面积为10cm×10cm的耐火隔热板1,可用市售保温板制作,其上的通孔2为直径0.8cm的圆孔;在通孔2上方设置一用铁丝做成的螺旋形支架3,它的底部距耐火隔热板1上表面0.8cm(可调),而底端的支承臂4固定在耐火隔热板上。
使用时,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按前述方法将本聚热针灸治疗器的耐火隔热板1平置于皮肤上;将艾条剪成长约1.5cm的艾炷,套于针柄上并使其距皮肤约0.8cm(所述支架顶部距板体正好设计为0.8cm),用所述螺旋形支架3将艾炷支起,从艾炷底部将其点燃即可进行针灸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伋用,未经吴伋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52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