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生产石墨化粉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064845.2 | 申请日: | 2007-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9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黎应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黎应和 |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 |
| 代理公司: | 岳阳市大正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龚正初 |
| 地址: | 414400湖南省汨罗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生产 石墨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石墨化粉的装置,特别是一种连续生产石墨化粉的装置,它是一种连续生产石墨化粉的立式电煅炉。
二、背景技术:
石墨化粉产品主要用于钢铁冶金的增碳剂和有色金属电解槽的阴极炭块和预焙阳极以及金刚石产品,是目前国际市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工业材料。
目前,国内用于生产石墨化粉的设备主要是艾奇逊炉。较先进的立式电煅炉由于其生产过程中温度要求程度高。对炉体内衬材料缺乏有效保护,炉子使用寿命短,而导致技术实用性差,如江苏镇江焦化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第二代直流电煅炉,其炉体结构主要由烟囱、料斗、夹持器、上部电极、下部电极、水套、出料装置组成,由于该炉采用大功率直流电加热,上部电极安装在炉体顶部,下电极安装在炉体底部,炉体内填充碳材料后构成电流回路,其中上部电极电动势高于下部电极,利用碳材料堆积电阻产生热能形成高温区,因此具有产能高,电耗低的优点。然而,因该种炉体的下部电极采用铅笔型的圆柱体,其基本电热区近似一个圆柱,它的发热区域等于上下电极垂直间距,电极功率高度集中,温度局部偏高,同时由于炉体内径较小,对炉体内衬材料形成高温辐射,缺乏保护,使炉子使用寿命降低,缺乏适用和推广性。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的连续生产石墨化粉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续生产石墨化粉装置,由炉体、炉盖、上部电极、下部电极、进料斗、出料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下部电极采用细结构石墨环,设置在炉体下部出料装置的进料口上,并从炉体的侧面引进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由于下部电极采用细结构石墨环,从炉体侧面引进连接线,使上部电极与下部电极间发热区域形成伞状高温区,同时利用物体流态堆积角,有效保护炉体内衬材料,提高了炉子的使用寿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炉盖;3、进料斗;4、上部电极;5、下部电极;6、连接线;7、出料装置进料口;8、出料装置;9、保温区;10、冷却区;11、出料口;12、伞状高温加热区。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炉体1、炉盖2、进料斗3、上部电极4、下部电极5、出料装置8组成;炉体内设有内衬;进料斗设置在炉体上部的炉盖上;上部电极从炉盖一直伸入到炉体内部;出料装置设置在炉体的底部;下部电极为细结构石墨环,平行设置在出料装置的进料口7上;连接线6从炉体侧面引进;出料装置分为保温区9和冷却区10,最后是出料口11。
本实用新型由于下部电极采用细结构石墨环,使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的发热区形成伞状高温加热区12,同时炉体内径相对第二代立式电炉的内径大,利用物体流态堆积角,有效保护了炉体内衬材料,提高了炉子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黎应和,未经黎应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4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配器组件
- 下一篇:线轴架及与线轴架相关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