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4442.8 | 申请日: | 2007-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1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鹏 |
主分类号: | B60C17/02 | 分类号: | B60C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1461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安全气囊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爆胎安全装置。
目前众所周知的汽车爆胎安全装置,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效果不理想、不能维持汽车在爆胎后正常行驶等缺点。
为了解决汽车爆胎安全装置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串联,胎状气囊的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蓄电池、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汽车的轮辋上,胎状气囊套在轮辋上。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胎压感应器的原理图
图2是一种离心力感应器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中1、活塞 2、回复弹片 3、回复弹片 4、导体 5、“7”状导体 6、外壳 7、弹簧 8、导体活塞 9、导体 10、导体 11、外壳 12、气体发生器 13、胎状气囊 14、蓄电池
图1中,活塞(1)套在外壳(6)内,回复弹片(2)(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7”状导体(5)与外壳(6)上,导体(4)固定在外壳(6)上。汽车轮胎在正常情况下汽车内胎内与内胎外有较高的气压差,活塞(1)受到压力F1,在F1的作用下导体(4)与“7”状导体(5)不接触,若汽车爆胎,则内胎内与内胎外气压差消失,即压力F1消失,所以“7”状导体(5)在回复弹片(2)(3)的作用下与导体(4)接触。
图2中,活塞(8)套在外壳(11)内,弹簧(7)两端分别固定在活塞(8)与外壳(11)上,导体(9)与导体(10)固定在外壳(11)上。因为离心力感应器固定在轮辋上,所以当汽车运动时,离心力感应器也随着轮辋作圆周运动,导体活塞(8)产生一个离心力F2,离心力F2随车速增大而增大,当车速大于爆胎安全车速(约20km/h)时,离心力F2将大于弹簧的拉力,导体活塞(8)在离心力F2的作用下与导体(9)(10)接触。
图3中,蓄电池(14)的正极通过导线与导体(4)连接,“7”状导体(5)通过导线与导体(9)连接,导体(10)通过导线与气体发生器(12)的正极连接,蓄电池(14)的负极通过导线与气体发生器(12)的负极连接,气体发生器(12)的出气口与胎状气囊(13)的进气口连接。若汽车在行驶中爆胎,车速大于爆胎安全车速,则离心力感应器中的导体活塞(8),在离心力F2的作用下克服弹簧(7)拉力与导体(9)(10)接触;胎压感应器中的“7”状导体(5)在回复弹片(2)(3)的作用下与导体(4)接触,整个电路接通,气体发生器(12)被触发并产生大量气体.对胎状气囊(13)迅速充气,形成一个新的内胎,从而有效地保护了驾驶人员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鹏,未经陈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44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