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于辨认锁的钥匙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4148.7 | 申请日: | 200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1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铙茂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铙茂麟 |
主分类号: | E05B19/24 | 分类号: | E05B1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58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易于 辨认 钥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钥匙,特指一种用于家庭、单位、旅社及仓库等场所的易于辨认锁的钥匙。
技术背景:
现今我们每一个人,随身都携带着一串或多串钥匙,一串钥匙中,有的是七、八把,有的多达十几把。这么多的钥匙,有些外观又十分相似,使用时难以辨认。由于没有明显的标记,开锁时经常出现插错钥匙的情况,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甚至会发生插错的钥匙折断在锁芯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辨认锁的钥匙,人们能够在每把钥匙柄上自制不同符号、图案、数字的标记。在使用中根据不同的标记,能够迅速、准确的寻找出要找那把钥匙。既省时间,又不必担心插错锁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钥匙柄的一面或两面设有标记卡卡罩,卡罩固定或活动连接在钥匙柄上,标记卡位片于卡罩与钥匙柄的中间。
卡罩可由透明罩及卡框组成,透明罩通过卡框连接在钥匙柄上。
钥匙可为伸缩型的,伸缩型的钥匙由钥匙头与外壳组成,卡罩可设置在外壳的背面,或正面的推纽面上,钥匙的外壳是由内部为凹形芯的主体与附体两半合成,主体凹形芯内的中部,对称于纵向中心线设有两条导轨,钥匙头的后部为T型体,T型体的两端,通过销钉分别与两条导轨活动连接,外壳的附体开有滑道槽,推纽通过滑道槽,连接钥匙头T型体中间的连接块。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使用中可以方便、迅速、准确的开启相应的每一锁。伸缩型的钥匙,用后还可以将钥匙头收藏于壳体内,以免携带时划伤人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型钥匙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外壳主体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使用时的内部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外壳附体的后视图
在图中:1.钥匙柄、2.钥匙头、3.透明罩、4.卡框、5.外壳、6.插卡口、7.销钉、8.导轨、9.推纽、10.主体、11.附体、12.滑道槽、13.出口、14.连接块、15凹形芯。
具体实施方式:
在钥匙柄(1)的一面或两面设有标记卡卡罩,卡罩固定或活动连接在钥匙柄(1)上,标记卡片位于卡罩与钥匙柄(1)的中间,卡罩可由透明罩(3)及卡框(4)组成,透明罩(3)通过卡框(4)连接在钥匙柄(1)上,卡罩的一侧设有插卡口(6)(如:附图1所示)。
钥匙为伸缩型的时,钥匙头(2)的外壳(5)由内部为凹形芯(15)的主体(10)与附体(11)两半合成,钥匙头(2)的后部为T型体,T型体的两端,通过销钉(7)分别与两条导轨(8)活动连接,两条导轨(8)对称在钥匙头(1)的两侧,并固定在外壳主体(10)内凹形芯(15)的中部,外壳(5)的附体(11)开有滑道槽(12),推纽(9)通过滑道槽(12),连接钥匙头(2)T型体中间的连接块(14)(如:附图2、4、6所示)。
钥匙头(2)的外壳(5),正与背面都可以设置插标记卡的卡罩(如:附图2、3所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人们在应用本实用新型之前,首先将制作好了的,便于识别的标记卡,由插卡口(6)插进卡罩,在应用中可以快速辨认锁头,准确的打开要开的锁(如:附图1、3所示)。
钥匙为伸缩型的时:
在携带的情况下,推纽(9)位于外壳(5)附体(11)滑道槽(12)的上部,钥匙头(2)收回在外壳(5)中(如:附图2、3、4所示)。
使用时,先核对所要开的锁在钥匙上的标记卡,然后,向下推动推纽(9),推纽(9)移动到附体(11)的滑道槽(12)的下部,此时,推纽(9)的移动,带动连接块(14)、钥匙头(2)及销钉(7),顺着两条导轨(8)向下移动,直至钥匙头(2)(除后部的T型体外)全部伸出外壳(5)的出口(13)。此时,伸缩型的钥匙,便可以迅速、准确的开启想要开的锁。
打开锁后,将推纽(9)推回至滑道槽(12)的上部,钥匙头(2)收回于外壳(5)中,以免钥匙头(2)划伤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铙茂麟,未经铙茂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41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