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立式研磨的砂布轮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63253.9 | 申请日: | 2007-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5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 发明(设计)人: | 廖德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德昌 |
| 主分类号: | B24D13/04 | 分类号: | B24D13/04;B24D13/2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为 |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研磨 砂布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砂布轮结构,尤指一种直立式研磨的砂布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砂布轮结构,其主要是将砂布切割为固定型态的片体,再将砂布逐一插置夹持于轮体,即如图4及图5所示,如欲研磨具有凹部71及凸部72的加工体70时,其转角73与凹部面710间仍会有研磨不到之处,且预研磨转角73时,砂布轮须倾斜角度研磨,会对凹部面710局部造成研磨过多的情形,更对凸部72凸出的角端会不小心于研磨的过程中受到破坏,因此该一结构的砂布轮,仅能针对较平的表面进行加工,因此其可加工的表面,适合针对圆柱体或平面进行加工而已,其它凸凹程度更高的加工表面即不合适,不但其加工范围小,无法因应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更对于工件多层次的凹槽或转折处的研磨不易,质量难以控制,且仍需人工另外加工处理,耗费更多任务时人力,成本极巨,实仍有诸多缺失。
另有中国台湾的第八九二○七四九○号『砂布轮之砂布组合改良结构』新型专利案,该砂布轮设有数片甜甜圈状的砂布圈,其中数片切割出幅射状排列的弯弧形割开痕,即令砂布圈周缘成一片片的片体,最上层的一片砂布圈的周缘处,则切割出亦呈幅射状排列但为直形的割开痕,亦使该砂布圈周缘成一片片的片体,然后令各两相邻的砂布圈的各片体依上下次序,依序翻开重迭插入,同时置于一圆盘表面上,并加以固定,使其构成一砂布轮体结构,而由于该圆盘的设置,故其适合使用于平面表面的加工,即以砂布圈研磨的表面面向加工平面进行加工,成一平行加工工件表面的形态进行,如此的结构于使用上的稳定度亦有其缺失存在,诸如:
不稳定:于砂布体与夹环的设置为一夹持的装置,若设置太松即造成砂布体与夹环间于使用时产生不确实转动及滑动的情形,使用时即造成砂布轮不稳定的状况。
更换不易:砂布体与夹环的设置为一夹持的装置,若设置太紧即造成使用者于欲更换砂布体时更换不易的情形。
成本损失:其中数片切割出幅射状排列的弯弧形割开痕,如此的切割痕需将砂布轮部份切除,切除部份即造成成本的损失。
研磨效果不佳:主要是于砂布圈周缘形成平面斜向的型态,此一形态的研磨轮结构适合平面式的研磨作业,即如图6所示,其砂布圈周缘与工件表面平行,系研磨一平面的作业形态,故于研磨工件时,即该工件转角73处或凹部71处有研磨不到的情形,造成研磨不确实的缺失。
成本增加:于工件研磨不到的地方则另需要人力以手工方式加以研磨,而如此即造成需要更多任务时造成人力成本增加。
制作费时:于制作上人员仍需依照排列顺序并且需依其顺序翻开砂布重叠插入编排,如此的制成造成人员制作不易,实为费时的程序。仅单一功能性:就砂布结构仅就研磨面的功能使用,对于其另面的布面或纸面结构并无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立式研磨的砂布轮结构,其主要藉由为轮体一体带动的研磨体具有放射状的切割部及其研磨部与擦拭部,于使用时利用研磨体垂直于加工面,即可同时达到完全研磨及擦拭加工面,并达到可针对多种加工面进行加工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立式研磨的砂布轮结构,其主要为一轮体,其特点是:所述轮体具有带动件,该带动件穿设数研磨体与间隔体的近轴心位置处,该研磨体与研磨的加工体表面保持垂直状态,并于该研磨体接触加工体表面处设置有研磨部与擦拭部。
如此,该轮体具有带动件,可使轮体于转动时整体转动,并藉由该轮体以垂直加工面的形态设置配合研磨体具有放射状切断的切割部,藉由其垂直加工面的加工结构,使该结构可针对凹、凸面、平面、圆柱体以及更复杂表面均可施工,成为多种范围的加工需求;藉由研磨体同时具有的研磨部及擦拭部,于研磨时,即可以垂直方式快速扫过工件表面,使不同的研磨部以及擦拭部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工件表面同一位置进行研磨加工,而可同时有效的达到完全研磨及擦拭加工面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已知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已知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已知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轮体 20座体 21穿轴部
22固接部 30带动件 40研磨体
41穿轴部 42固定部 43切割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德昌,未经廖德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32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