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以水为换能蓄能介质的刚体型采暖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62538.0 | 申请日: | 2007-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8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 发明(设计)人: | 田志祥;黎小平;张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介质 体型 采暖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轻便的蓄能式刚体采暖设备,直接用水做换能、蓄热介质,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室冬季采暖。
背景技术
当环境温度低于10℃,一般人就会感觉不适,就需要采暖,将生活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比较舒适的范围,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这个温度。
现在通行世界各地的暖气、空调(尤其是中央空调)设备,供暖充分,感觉暖和,而且清洁方便。但是这类设备几乎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范围——整栋大楼甚至整个生活小区全都封闭起来,不管有人没人都把温度长时间升到20℃以上,人们有效利用的热能微乎其微;加上远距离管道传输,途中又将大量热能逸散到了外界,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是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大因素。长期生活在温暖的封闭环境下,人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引发出许多时髦病症。比较起来,传统的火炕、火炉、火箱和电热炉之类烤火装置要节能得多,也不会引发时髦病症。但是传统烤火装置冬季必须持续生火或者通电,一旦断火或者关闭电源,室温会立刻下降到不可耐受的程度;同时,一不小心还有失火、烫伤、一氧化碳中毒及触电的危险。市面上也有一些能够蓄热的电热采暖器,多使用某些油脂及熔点较低的无机盐做蓄热介质,本发明人上世纪80年代就研制过应用蜂蜡、白蜡做蓄热介质的采暖器,由于这一类采暖器热质转换效率不高,保温时间不长,市场占有率很低。近年出现的以水做蓄热介质的电热暖手袋,能够一次通电,保温2小时左右,温润,方便,颇受人们喜爱,但是没有增效延时措施,又不便做成较大的体积,积蓄的热能有限,只适于暖手暖胸,不宜于家庭或办公室采暖之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吸取现代暖气、空调设备和传统烤火装置各自的优点,屏弃它们各自的缺点,研制开发一种轻便的应用刚体材料(如不锈钢、不锈铁、铝合金、铜、石英玻璃、玻璃钢、无毒且耐高温的塑料、聚碳酸脂、聚芳砜或其他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制造的蓄热式局部采暖设备,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最有效地维护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由装有电热器和磁钢限温器的内胆、外箱和水分子缔合促进剂构成,直接用水做换能蓄能介质。
内胆包括中空胆体、电热器、磁钢限温器、音哨,和进水孔和放水龙头。中空胆体内部用来盛蓄的介质——水,电热器的作用是把电能转换成热能,磁钢限温器用于控制温度,其杠杆的一端又充当电源开关按钮,音哨用于水温达到沸点时报警,进水孔和放水龙头分别用于水的灌进和放出。把适量的水盛在内胆内部,电热器安装在内胆之内并淹没于水中,磁钢限温器安装在内胆的外部并通过导线与电热器连接。内胆的造型多种多样,可以做成卧榻状(如图1)、立屏状(如图3)、立筒状(如图4)、条枕状等。
外箱与内胆配套,也可以做成卧榻状(如图5、图6)、立屏状(如图8)、椅状、桌状,条枕状,内部被分割成2-3个空间,其中之一用来搁置内胆,另外的空间用来隔热。隔热空间可以抽成真空。
水的介电常数很大,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特别是遇热能够挥发的有机分子,可以增进水分子的缔合度,可以引起蒸汽压的下降,从而导致液态水冰点的下降和沸点的上升,客观上能够提高水的比热(容)和热函。水分子缔合促进剂就是利用这一特性,以期提高蓄热水的热函(焓),延长供暖时间。
水分子缔合促进剂中的溶质,可用能够溶于水的有机物或无机元素,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按一定比例溶解于内胆内部的水中。这里提供一个较实用的配方:水22%,葡萄糖或果糖等75,酒精0.6,蛋白质0.4,脂肪1.9,钙、镁、铁、锰、锌、铜、磷、硒等微量元素及其他灰分共0.1。每千克液态水中加入20克。
下面结合附图对两种最适用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一.卧榻式采暖器
一个完整的卧榻式采暖器可以分成卧榻式内胆和卧榻式外箱两大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25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