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风粉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2499.4 | 申请日: | 200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4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燕 |
主分类号: | B02C13/282 | 分类号: | B02C13/282;B02C13/28;B02C13/30;B02C13/2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立武 |
地址: | 410131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 粉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硅粉磨装置,进一步是指一种旋风粉磨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选粉设备均是通过风力将被选的粗细混合物料由下向上输送以达到选粉的目的。在传统的工业硅粉磨行业中,上述这种粉磨设备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过粉现象严重的缺陷,而且故障率高、维修也不方便,由此直接影响了研磨机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旋风粉磨机,利用内设旋转桶旋转产生之旋转风力实施风选粉末研磨,达到研磨效果好、运行效率高、介质损耗小、使用寿命长且方便维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旋风粉磨机,参见图1,具有机架8和筒状机体6,筒状机体6置于机架8之上。机体6有进料口2和出料口7,进料口2朝上,出料口7朝下。筒状机体6截面如图2所示具有内衬61。机体6同轴线设有主轴3。主轴3伸向机体6筒体内一端同轴线设有旋转桶4。旋转桶4桶柱柱面上环绕柱面均匀分布有若干由锤头51和螺栓52组成的撞针5(参见图3)。撞针5的锤头51一端朝外,螺栓52一端朝向旋转桶4的桶柱柱面并由该螺栓52将撞针5固定在旋转桶4桶柱柱面上;主轴3伸向机体6筒体外一端轴接一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外设动力电机的皮带轮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如上所述的立式结构的旋风粉磨机的外设电机通过皮带轮带动主机皮带轮1,皮带轮1带动主轴3和主轴3上的旋转桶4高速旋转,当物料从主机上部之进料口2进入机体6的筒体内。物料在下落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物料被均匀的撒开,接受旋转桶上的撞针的反复击打至碎,实现破碎下落之物料的目的。尔后被粉碎的物料迅即由机体6的筒体下部的出料口7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粉磨机利用内设旋转桶旋转产生的旋转风力实施风选粉末研磨,因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粉磨设备能耗高、效率低,过粉现象严重的缺陷,而可达到运行效率高、研磨效果好的目的,且无粉尘污染、噪音小、产品细度易于调节、易损件消耗小、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占地面积小、投资省,又方便维护,整机使用寿命延长,性能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风粉磨机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风粉磨机之机体部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旋风粉磨机之撞针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在图1~3中的标号为:
1-皮带轮,
2-进料口,
3-主轴,
4-旋转桶,
5-撞针,
51-锤头,
52-螺栓,
6-机体,
61-内衬,
7-出料口,
8-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旋风粉磨机,下述实施例的机架8取材厚度为8mm的角钢型材焊接制作,架面4m2,高1m,筒状机体6呈封闭状,置于机架8之上。机体6为钢质圆筒,其内衬61采用抗磨材料制作,上方引伸出进料口2,料口7位于下方即筒底。筒状机体6截面直径为¢1.6m,参见图2,所示内衬61的内径为¢1.2m。内衬61要求表面光滑,这样才不易产生过粉磨现象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成品粉的质量。钢质主轴3同轴线设于机体6上。旋转桶4亦采用抗磨材料制作,同轴线设于主轴3伸向机体6筒体内一端。撞针5(参见图3)的锤头51同样采用抗磨材料制作,锤头51与螺栓52同轴线连接。撞针5通过螺栓52固定在旋转桶4桶柱柱面上,这样一来使得撞针5的更换更为简单方便。撞针5呈辐射状多层次均匀环绕分布在旋转桶4桶柱柱面上。皮带传动连接外设动力电机的皮带轮1同轴线设于主轴3伸向机体6筒体外一端。该实施例采用立式结构,上部进料下部出料,从而使得撞针较传统旋击磨的磨损大大降低,同时由于靠重力自由卸料,从而使加工量大大提高。
由此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该例旋风粉磨机是通过全国几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金属硅粉磨加工现场调研下,专门针对金属硅这种物料的特性而开发出来的,经试制试用被证明效果显著,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燕,未经刘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24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