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杂有机废气吸收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62065.4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00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岑超平;唐志雄;陈定盛;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裘晖;李卫东 |
地址: | 51065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杂 有机 废气 吸收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复杂有机废气(含有机、无机、粘性尘粒等多种污染物)吸收净化一体化装置,特别涉及复杂有机废气吸收净化装置,可用于各种有机废气湿式吸收净化。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用于有机废气治理方法主要有热力破坏法、活性炭吸附法、低温等离子体、微生物处理法及吸收法等。吸收法废气处理中常用的吸收净化装置主要有水膜塔、填料塔、旋流板塔和喷淋塔等。水膜塔优点是结构简单,阻力小;其缺点是气液接触时间短,混合不易均匀,效率低。填料塔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弹性大,运行可靠,吸收效果好;处理有粘性尘粒气体时填料容易堵塞等缺点。旋流板塔优点是允许负荷较高、处理能力大、不容易堵塞和操作弹性大,适合于除尘或快速反应吸收过程;但由于叶片上气液接触时间短,对于慢速或中速溶液吸收过程,其净化效率较低等缺点。以上所述的吸收净化装置各有优缺点,如仅采用以上所述单一吸收净化装置对复杂有机废气(含有机、无机、粘性尘粒等多种污染物)进行吸收净化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高吸收净化的效果,以至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复杂有机废气(含有机、无机、粘性尘粒等多种污染物)高效吸收净化装置,该装置充分利用湿式吸收几种技术的优点,组合了水膜、旋流板和填料三种吸收净化装置的优点于一体,具有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小、防堵塞及多级高效吸收传质的优势。将复杂有机废气经过该装置进行吸收液反应而得到净化,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复杂有机废气吸收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了气体导流板、旋流板、填料层、雾化喷淋器和除雾器,在净化装置的底部设置了切向废气进气管和排液管,顶部设置了排气管。
所述气体导流板的一端设在切向废气进气管与净化装置塔壁的连接处,另一端焊接在净化装置塔壁上。
所述旋流板由盲板、罩筒、支承板和叶片组成,支承板一端焊接在净化装置塔壁上,另一端与罩筒焊接;罩筒与盲板通过叶片按一定旋向和角度焊接连成为一整体。旋流板不设降液管,吸收液经过旋流板集液区通过塔壁的缝隙沿塔壁流下。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填料层由填料层支承层、筋板、填料格栅和填料组成。所述填料层支承层通过筋板支撑,填料层支承层上面设有填料格栅,在填料格栅上设置了填料。
所述雾化喷淋器包括雾化区进液管、液体分布管和液体喷嘴。所述雾化区进液管与液体分布管连接,在液体分布管上均匀设置了液体喷嘴。
所述除雾器由除雾板和除雾网组成,所述除雾板上方设置有除雾网。
所述气体导流板是具有弧形的螺旋弯板。
本实用新型吸收净化装置内由下而上设置了旋风水膜及旋流板联合强化除粘尘粒段(由气体导流板、旋流板和液膜形成挡板组成)、填料净化段(由填料层支承层、筋板、填料格栅和填料组成)和雾化喷淋及除雾段(雾化喷淋由雾化区进液管、液体喷嘴和液体分布管组成;除雾段由除雾板及其上方除雾网组成),由这三部分构成了水膜——旋流——填料吸收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集中了现有几种常用的湿式吸收技术,克服了单一技术所带来废气净化的不足。该装置具有高净化吸收效率;结构简单,防堵塞,易于制造、安装、维护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复杂有机废气(含有机、无机、粘性尘粒等多种污染物)吸收净化,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收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旋流板的俯视结构图。
图4是液膜形成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5是填料层的结构图。
图6是填料层的俯视结构图。
其中,1.进气管,2.导流板,3.液膜形成挡板,4.旋流板集液区,5.旋流板,6.填料层,7.净化装置塔壁,8.除雾器,9.除雾板,10.除雾网,11.排气管,12.雾化喷淋器,13.雾化区进液管,14.液体分布管,15.液体喷嘴,16.填料层支承层,17.旋流板进液管,18.排液管,19.盲板,20.罩筒,21.支承层,22.叶片,23.填料,24.填料格栅,25.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20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