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废水好氧厌氧循环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1742.0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68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周少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废水 好氧厌氧 循环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特别是涉及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有93%左右的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采用填埋方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垃圾填埋体在压实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填埋体中所含的污染物将随水分溶出,并与降雨一起形成垃圾渗滤液。由于我国填埋垃圾在成份上比先进国家要复杂得多,造成我国垃圾渗滤液成份更复杂,污染负荷更高,处理难度更大。少量的垃圾渗滤液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垃圾填埋场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威胁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的安全。
由于垃圾渗滤液成分极其复杂,既有有机污染成分,又有无机污染成分,还含有一些重金属污染成分,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污染特征,并且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特别高,这种渗滤液很难把它处理到达标。所以,国内外普遍采用不同类型工艺方法组合处理,以做到达标排放的要求。通常,不同类型方法的组合一般是用生物法或土地法作为预处理,然后用物化法作为后处理。为了达到日益严格的渗滤液处理排放标准,这种工艺的组合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各种工艺的搭配和协调问题。
对于如何进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主要问题:
(1)渗滤液水量变化较大。尤其是季节性变化量很大,在雨季水量比较大。针对这个问题,一般填埋场设置渗滤液收集调节池,进行水量调节水质均化处理。
(2)渗滤液水质特性变化大。不同填埋场,由于诸多因素不同,其水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适用于某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不一定也适用于另一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
(3)渗滤液中氨氮浓度高。且随着填埋场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其他组分的含量也很高。特别是老龄垃圾废水,具有氨氮含量高、不可生物降解COD物质复杂、含量高的特点。
(4)垃圾填埋渗滤水中含有大量的毒性有机物,甚至包括一些环境激素类物质。
(5)渗滤液中碳源不足。采用传统生物脱氮处理时,处理效果不理想。
(6)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可生化性差。
(7)成本昂贵。
鉴于垃圾渗滤液的危害性较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应达到较高排放标准。从目前的处理技术来看,能够使处理出水稳定达到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一级排放标准的相对成熟处理工艺主要有厌氧(UASB)+好氧(SBR或MBR)+膜(NF或RO)技术和蒸发或燃烧技术。然而这些工艺存在着成本高、投资大、膜污染严重、浓缩液产率高(接近30%左右)且难处理等问题,限制了它们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因而,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正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主要方向。如能在同一反应器系统中实现垃圾渗滤液的同时好氧厌氧处理和生物脱氮,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厌氧、好氧处理分隔在不同反应器,并需组合沉淀池、其它深度处理技术(如膜处理:超滤、反渗透等)的缺点,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在同一个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好氧(Oxic)、缺氧(Anoxic)、厌氧(Anaerobic)循环作用,并通过三相分离器的作用,实现活性污泥、气体、处理水的分离。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垃圾废水好氧厌氧循环处理装置,包括调节池、污水泵、空气压缩设备、微孔曝气头和流化床反应器,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上端口径大、下端口径小,中间设有连接上端与下端的锥形体,流化床反应器内设有反应器内筒、反应器外筒和三相分离器;反应器内筒位于流化床反应器下端,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头,微孔曝气头与空气压缩设备连接;反应器内筒底部还通过污水泵与调节池连通;流化床反应器内筒上端与锥体连接,反应器外筒由下端反应器内筒的外围空间和上端的锥体组成;反应器外筒的上下端都与反应器内筒相通;三相分离器固定在流化床反应器的顶端,下端与外筒上端连结,流化床反应器的顶部位于三相分离器的外侧设有溢流堰排水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
(1)同时好氧厌氧循环流化床(三相)生物反应器在设计上通过吸收好氧流化床、UASB三相分离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结构优点,实现三相流化床功能的一体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7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作物秸秆木材纤维复合板
- 下一篇:可调式防静电方型锂电池卷绕机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