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61566.0 | 申请日: | 2007-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91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江楠;谢洪虎;钱颂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F9/04 | 分类号: | F28F9/04;F28F9/26;F28F1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晓松 |
| 地址: | 51064***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拆式 实验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换热器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各种新型换热器的相继开发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世界能源的日趋紧张,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节能设备的开发备受瞩目,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给换热器带来了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现状看,换热器主要朝着小型化、高效率、低耗材、多用途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把主要目光投向了如何通过对换热器管程或壳程的改进(例如改变管子结构形式、安装管间以及管内插入物等)而达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上,忽略了对实验研究用的换热器自身的改进上。目前实验研究所用的管壳式换热器基本上都是不可拆(管子与管板胀接或焊接在一起)的换热器,设备的使用率低,实验成本高,管壳间温差应力大,管间清洗不便。若换一种管型或壳程结构进行实验,必须重新建立实验台和设计新的合适的换热器。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缺点,在专利号为200420040170.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可拆卸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换热管两端的端板,所述换热管两端的端板由内端板、外端板构成双层结构,内端板和外端板上设计有管孔,换热管插入并穿过内端板的管孔,外端板与内端板固定;内端板外侧在管孔外各设有密封环槽,换热管上套上密封圈,外端板将密封圈压入内端板上的密封环槽内。这种可拆卸的结构方式虽然能够实现可拆卸的效果,但仍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其仅在内端板外侧在管孔外设有密封环槽,没有在外端板相应的位置设置密封环槽,仅依靠外端板挤压在密封环槽内的密封圈实现密封,所以其只能使用尺寸相对较小的密封圈,这样其承压能力相对较低;另外,由于密封环槽内的空间较小,所以对密封圈的尺寸限制相对较严,密封圈尺寸稍有误差即不能较好地实现密封;另外,这种结构的换热器没有对换热管在轴向形成限制,所以其没有解决
换热管在较高压差下发生轴向移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耐压性能好,运行安全可靠的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换热管两端的管板,所述换热管两端的管板由内管板、外压板构成双层结构,管板和压板上设计有管孔,换热管插入并穿过管板的管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及压板的管孔外都设置有环槽,管板与压板的环槽相对形成密封环槽,所述换热管穿过管板及压板的管孔,所述密封环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于换热管上。
为了保证较好的密封效果,可采用两个O形密封圈并列设置于密封环槽进行密封的形式,亦可采用单个B形密封环设置于密封环槽进行密封的形式,这相对于采用单个O形密封圈的结构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耐压性能更高。如果需要更好的密封效果,可以采用八角形密封圈。
为了避免换热管在较高压差下发生轴向移动,可将外压板的管孔设置为阶梯形孔,所述换热管与阶梯形孔内的阶梯相顶接,通过阶梯的顶紧作用轴向固定换热管,使密封性能更为可靠。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本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由于扩大了密封环槽的空间,可以在密封环槽设置多个密封圈或采用截面积较大的密封圈,所以其除了具有方便可拆、有利于实验操作的效果外,还具有较好的壳程密封效果,耐压能力更好,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另一方面,由于在外压板的管孔内设置了阶梯结构,通过阶梯的顶紧作用避免了换热管在较高压差下发生轴向移动,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牢固,故障率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的另一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可拆式实验用换热器的又一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15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消防排烟、防盗、隔音、隔热门窗
- 下一篇:砖墙砌筑皮数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