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烘干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59303.6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9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冯星愿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星愿 |
主分类号: | F26B17/04 | 分类号: | F26B1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少君 |
地址: | 510880广东省广州市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烘干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烘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烘干机,如专利96241221.X涉及一种茶叶循环式热量回收烘干机,其烘干机的传送带在组装时将输送板的轴孔套入链条轴内,因其为单轴套入,故输送板此时与链条呈垂直状态而不能放置茶叶,为使输送板可放置茶叶而呈平行状态,在烘干机主体的热烘室上、中、下方都设有相对称的角钢,就可架住输送板使之平行移动。角钢并没有设置成与两齿轮间的全程相同长度,使输送板行至无角钢支撑处,会因其本身只套入单轴的链条而倾斜,使得茶叶掉到下方的输送板上继续烘焙,这种循环烘干机的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烘干机,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循环烘干机,其包括框架,进料口,出料口,安装在框架上的控制系统、热交换器、外壳、传送带以及驱动传送带传送的第一驱动机构,在框架内设三层或三层以上的且相邻两层之间传送方向相反的奇数层传送带,相邻两层传送带之间呈错开排布,这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作为改进,所述传送带为由两个转轴组成的封闭环循环带,可用来传送烘干料。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送带由链条、铁丝网以及支撑杆组成,链条与安装在框架上的链轮相互啮合,结构简单。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在每层传送带上方和两侧设有档板,上方档板可控制每层传送带上烘干料的高度,两侧的档板以防止烘干料从两边外漏。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送带下料端上方设有导料板,使上层传送带上的烘干料能够完全掉落在下层的传送带上。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热交换器安装在框架的进料口一端,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设有吹风机,保持热源流动,使框架内各处的温度保持一致。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在框架一侧设有用来提升料的提升输送带,在提升输送带的下端设有与出料口相连的第一横向输送带,在提升输送带的上端设有第二横向输送带,在第二横向输送带与进料口之间设有摆动输送带,摆动输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提升输送带的传送方向相同,能够实现循环加热;其中,提升输送带由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横向输送带由第三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横向输送带由第四驱动机构驱动,摆动输送带由第五驱动机构驱动,自动化程度高。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在框架的外壳上面设有排潮机,排潮机与湿度传感器相连,及时排出潮湿的空气,能够自动保证框架内的干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循环烘干机具有结构简单、可循环加热、制作成本低、加热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循环烘干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循环烘干机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循环烘干机传送带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星愿,未经冯星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93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