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陶瓷加工用辊棒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7536.2 | 申请日: | 200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1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彦 |
主分类号: | B28B1/00 | 分类号: | B28B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禅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陶瓷 工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陶瓷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陶瓷加工用辊棒。
背景技术
建筑陶瓷如平面瓷砖,常见于建筑装修中,现有的平面瓷砖加工过程一般是:将多个辊棒并排设置于辊道窑炉中,在加工平面瓷砖时,将由泥土、水份等混合而成的加工物料置于辊棒上,辊棒传动过程中,将加工物料输入辊道窑炉中,加工物料在辊道窑炉中烧结成型,现有技术中,辊棒在轴向的直径相同,将加工物料置于辊棒的承载部,加工物料经加工后形成平面瓷砖,但随着人们对建筑装修多样化的需求,市面已出现了梯级瓷砖,现有的辊道窑炉无法将梯级瓷砖一次加工成型,现采用的加工方法是,先用辊道窑炉加工出平面瓷砖,之后再将两个平面瓷砖进行粘接,很明显,该加工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1、梯级瓷砖由两个平面瓷砖粘接而成,非一次加工成型,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
2、在两个平面瓷砖粘接处会形成粘接线,影响产品的美观;
3、梯级瓷砖由两个平面瓷砖粘接而成,在粘接处易折断,强度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陶瓷加工用辊棒,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后,可方便的对建筑中所用陶瓷(特别是异形陶瓷)进行加工,甚至可一次成型,加工工艺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陶瓷加工用辊棒,辊棒的两端为安装端,在两个安装端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承载加工物料的承载部,承载部沿轴向的直径不同而使其部分内凹而形成型槽。
本实用新型中,辊棒上设有型槽,当加工物料置于辊棒的承载部时,型槽可使陶瓷在烧结时一次成型,并形成各种非平面的形状,加工工艺简单。
所述承载部的主体部分直径相同,所述型槽相对于承载部主体部分直径缩小而形成梯级内凹。该结构可用于梯级瓷砖的加工成型,梯级瓷砖的主平面部分置于承载部主体上,梯级瓷砖的弯折部分置于内凹的型槽内,经辊道窑炉将梯级砖一次加工成型。
所述承载部为至少两个,沿辊棒轴向设置。一根辊棒上形成多个承载部,在陶瓷加工过程中,要根辊棒上可同时有多排陶瓷通过。
所述至少两个承载部沿辊棒轴向对称设置。多个承载部对称设置,使辊棒两个安装端受力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梯级瓷砖的加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端,2、承载部,3、型槽,4、梯级瓷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陶瓷加工用辊棒,辊棒的两端为安装端1,在两个安装端1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承载加工物料的承载部2,承载部2沿轴向的直径不同而使其部分内凹而形成型槽3。
其中,承载部2为至少多个,且沿辊棒轴向对称设置;承载部2的主体部分直径相同,型槽3相对于承载部2主体部分直径缩小而形成梯级内凹。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可用于梯级瓷砖4的加工成型,梯级瓷砖4的主平面部分置于承载部2主体上,梯级瓷砖4的弯折部分置于内凹的型槽3内,经辊道窑炉将梯级砖一次加工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彦,未经李海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75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