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昆虫诱集计数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056964.3 | 申请日: | 2007-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02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 发明(设计)人: | 陆永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A01M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64***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昆虫 计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诱集和计数昆虫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诱集和计数红火蚁的装置,属于昆虫诱集计数器的改造技术。
背景技术
诱集和计数有害昆虫是研究和防治虫害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就是新入侵的重大检疫害性虫。目前,红火蚁在各地广泛传播。对该虫的研究和防治,其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诱集和计数一定数量的红火蚁。当需要对红火蚁数量进行调查研究时,在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一般可人工直接计数,但如果数量超过数百只甚至更多时,采用此方法计数红火蚁的数量将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便于收集和计数的昆虫诱集计数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昆虫诱集计数器,包括瓶盖、设有瓶口的用于盛放诱饵的收集器,其中,收集器的下部设有与之相通的用于计量昆虫数量的量筒。
所述量筒的侧壁上设有直接读取出昆虫数量的刻度。
为了方便液体注入或排出,所述瓶盖顶部设有注液孔,量筒的底部设有至少一小孔。
使用该昆虫诱集计数器时,可将其横置于地面,并让瓶口接触到地表,待诱集结束后迅速将瓶盖盖上,并向昆虫诱集计数器注入液体,使昆虫,如红火蚁均进入量筒,并将液体通过小孔甩出,此时即可根据设于量筒侧壁上的刻度方便地读取出红火蚁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为了在诱集结束后能更迅速将瓶盖盖上,所述瓶盖设计为压入帽式,瓶盖的帽沿稍突出压入头部分,且瓶盖通过连接件与收集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瓶盖的另一种结构为螺口式,瓶盖通过螺纹与收集器连接。上述瓶口为一部分封闭,一部分敞开的半开口式结构。上述瓶盖为与瓶口的结构相对应的半开口式结构,或为全封闭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收集器的下部设有与之相通的用于计量昆虫数量的量筒,可根据设于量筒侧壁上的刻度方便地读取出红火蚁的数量,从而能快速地收集和计数昆虫,对害性昆虫的疫情调查、制定防治技术策略、选择防治技术和进行防治技术效果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昆虫诱集计数器,其包括瓶盖1、设有瓶口2的用于盛放诱饵的收集器3,其中,收集器3的下部设有与之相通的用于计量昆虫数量的量筒4。所述量筒4的侧壁上设有直接读取出昆虫数量的刻度7。
所述瓶盖1采用压入帽式,瓶盖1的帽沿稍突出压入头部分,且瓶盖1通过一连接件6与收集器3连接。所述连接件6为柔性连接绳线。量筒4的底部中央设有一小孔5。所述瓶盖1顶部还设有一注液孔8。
本实施例中,所述量筒4底部中央的小孔5的直径为1mm;瓶盖1顶部中央的注液孔8的直径为1mm;盛放诱饵的收集器3的直径为32mm、高为30mm;量筒4的内径为8mm、长为6.5mm;瓶口2的内径为25mm、外径为27mm、高为8mm,瓶盖1压入头部分的外径为25mm、高为7mm;瓶盖1的帽沿稍突出压入头部分4~5mm。昆虫诱集计数器所述各部分均由厚度约为1mm的硬质无毒透明塑料制成。
使用所述昆虫诱集计数器对害性昆虫,如红火蚁进行收集和计数时,先打开瓶盖1,将诱饵放入收集器3内,然后将昆虫诱集计数器横置于地面,并让瓶口2接触到地表,待诱集红火蚁结束后迅速将瓶盖1盖上,并经由瓶盖1顶部的注液孔8向昆虫诱集计数器中注入酒精、乙醚或肥皂水等液体,待蚂蚁死亡后,握住昆虫诱集计数器中较大的一端,使收集器3轻轻甩动,使液体通过量筒4底部的小孔5甩出,并使红火蚁进入量筒4。为了使液体能更迅速地甩出,在量筒4底部还可设多个小孔。
红火蚁进入量筒4后,即可根据量筒4上的刻度7方便地读取出红火蚁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红火蚁数量与量筒4上的刻度7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69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