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沼气预处理系统之安全水封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56814.2 | 申请日: | 2007-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40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 发明(设计)人: | 沈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 地址: | 523400广东省东莞市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沼气 预处理 系统 安全 水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沼气预处理(除尘、除水等)系统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沼气预处理系统之安全水封装置。
背景技术
沼气预处理系统一般由进气除沫器、换能器以及出气精滤器依次连接而成,其中进气除沫器为真空气水分离器,用于沼气初过滤处理;而出气精滤器则用在成品沼气排出前进一步过滤,传统的沼气预处理系中各气压均是依靠控制电磁阀去开、关安全泄放回路,如此不仅投入成本较高,且电磁阀还时常需有人去看护,使用过程中可靠性差,不利市场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之缺失,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可靠性强的沼气预处理系统之安全水封装置。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沼气预处理系统之安全水封装置,包括水封槽、沼气排气管、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该水封槽侧壁上开设有一限制水位高度的水溢流口;而沼气排气管连接在沼气预处理系统中沼气成品气管道上,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则分别与沼气预处理系统的进气除沫器、出气精滤器连通,且上述沼气排气管、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分别依据不同压力要求插于上述水封槽内水下不同的深度。
上述第一排水管为真空排水管。
上述沼气排气管与沼气成品气管道为相同管径的大口径管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如下:
1、其利用沼气排气管、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的三管合并成一个水封来取代现有技术之电磁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去开关安全泄放气回路,可节省投资,成本低,并可靠性增强。
2、非常安全,无系统控制,不需人去照管。
3、结构紧凑,节省建设用地。
4、其广泛应用于有沼气除尘、除水的气体处理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连接构造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水封槽 11、水溢流口
2、沼气排气管
3、第一排水管
4、第二排水管
5、沼气预处理系统 51、沼气成品气管道 52、进气涂沫器53、出气精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一种沼气预处理系统之安全水封装置,包括水封槽(1)、沼气排气管(2)、第一排水管(3)以及第二排水管(4),其中:
该水封槽(1)侧壁上开设有一限制水位高度的水溢流口(11)。
该沼气排气管(2)则连接在沼气预处理系统(5)中沼气成品气管道(51)上,而第一排水管(3)和第二排水管(4)则分别与沼气预处理系统(5)的进气除沫器(52)、出气精滤器(53)连通,且上述沼气排气管(2)、第一排水管(3)、第二排水管(4)分别依据不同压力要求插于上述水封槽(1)内水下不同的深度。上述第一排水管(3)为真空排水管,而上述沼气排气管(2)与沼气成品气管道(51)为相同管径的大口径管道。
现以沼气排气管道(2)、第一排水管(3)和第二排水管(4)插入水封槽(1)中具体深度位置进行举例说明,当该进气除沫器(52)的工作压力为-15KPa,所以第一排水管插入水下H1为1.5m深,即水封中的水进入第一排水管中1.5m高。该出气精滤器(53)工作压力为≤20KPa时,所以第二排水管插入水下H2为2m深,沼气成品气管道(51)工作压力则为≤20KPa,而安全压力设为工作压力的2倍,则沼气排气管道(2)插入水下H3为3.6m深,即可设置安全水封压力为36KPa,大于36KPa则可以冲破水封,泄放气体压力,当气体压力回落到小于36KPa时,水又自动封住了沼气排气管(2),使系统气体工作压力保持在≤20KPa运行,且系统超压时不会超过40KPa安全压力。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重点在于通过沼气排气管(2)、第一排水管(3)以及第二排水管(4)三管合并成一个水封,根据不同的压力要求,三根管道分别插于水封槽水下不同的深度,其无系统控制,不需人去照管,且节省投资,成本低,并可靠性增强,还可节省建设用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沼气预处理系统之安全水封装置的结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68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