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载波信号处理的数字下变频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5850.7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41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胡应添;张远见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3H17/06;H03D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510730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波 信号 处理 数字 变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多载波信号处理的数字下变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用户数急剧增加,运营商不得不对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扩容处理,以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每年都要增加大量的载波数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通信用户市场需求。如今的通信系统扩容处理,都是采用多载波技术,这就要求相应的移动通信产品也具有多载波处理能力。
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当今越来越多的通信产品采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所以,随着多载波系统的不断应用,一方面需要支持多载波处理功能的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产品体积、功耗方面的要求,产品需要逐步向低功耗、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所以,从单载波处理系统扩展到多载波系统,不能简单将单路系统级联起来合成多载波系统,而应该将单路系统的功能进行合并和扩展,形成多载波系统,以完成多载波的信号的处理。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架构的移动通信产品中,需要具有多载波技术的数字下变频系统和数字上变频系统。
在数字中频处理系统中,数字下变频器(DDC:Digital Down Conversion)主要功能是将数字化后的模拟中频信号下变频到零中频信号,并将满足中频采样定理的高速采样信号降低为低速率采样信号,最后送到基带处理部分进行解调处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单载波的数字下变频器,主要实现对单路数据的调制。多载波数字下变频器,一般只能支持对四载波数据的调制,要扩展到8载波以上的系统,需要集成多个数字下变频器,一方面会增加系统成本,另一方面,也不易实现产品的小型化、系统功耗较大。
图1是公知的四载波数字下变频器的原理框图。数据处理流程如下:宽带模拟信号输入,经过宽带A/D转换器进行A/D采样处理,输出高速的宽带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与不同频点的NCO进行混频处理,输出高速的基带I、Q信号,每个载波信号通过对应的抽取滤波器组,最后,输出经过抽取滤波后的低速基带I、Q信号。可以看出,该结构的多载波数字下变频器,A/D转换后,每载波信号单独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最后输出低速的基带I、Q信号,优点在于时序和逻辑控制非常简单,而且,每载波的数字下变频处理不受其他载波的影响,应用简单、方便。缺点在于每个载波单独处理,需要较多的硬件资源。此外,图1所示的下变频系统也可以通过TDM(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模式)模式形成8载波或16载波的下变频系统,但在TDM应用模式下,由于载波数日与数据速率的乘积必须小于某一个恒定值,这样,使得输出数据速率有一定的限制,系统的应用范围大大缩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多载波信号处理的数字下变频系统,本实用新型有效节约器件的资源,降低多载波数字下变频器的功耗和成本,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多载波信号处理的数字下变频系统,包括A/D采样和AGC控制模块、单通道NCO产生模块、第一级正交调制处理模块、第一级抽取滤波器组、多通道NCO产生模块、第二级复数调制处理模块、第二级抽取滤波器组、可变增益调节模块、本振抑制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数据接口控制模块、DDC系统总控制模块;所述A/D采样和AGC控制模块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一级正交调制处理模块、第一级抽取滤波器组、第二级复数调制处理模块、第二级抽取滤波器组、可变增益调节模块、本振抑制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与数据接口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通道NCO产生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级正交调制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通道NCO产生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级复数调制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DDC系统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同时与单通道NCO产生模块、多通道NCO产生模块、可变增益调节模块、本振抑制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与数据接口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A/D采样和AGC控制模块包括AGC控制模块、A/D转换模块和控制处理模块,所述AGC控制模块通过A/D转换模块与控制处理模块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58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