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墨盒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55497.2 | 申请日: | 2007-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79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士豪;吴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中;段淑华 |
| 地址: | 519060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墨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尤其是一种对墨水容量检测结构进行改进的墨盒。
背景技术
大部分喷墨打印机使用的墨盒都设置有墨水墨量检测计量装置,一般都有芯片、浮标等装置置于墨盒上配合打印机执行上述检测计量;参见图1,在某一种类型的墨盒中,设有容墨腔1和一与容墨腔连通但独立的检测区域2,该检测区域2内墨水的液位与墨盒中容墨腔1内墨水的液位是一致的,浮标3设置在该检测区域内,并基本悬浮于墨水表面。浮标3可随着液位的降低而下降,通过判断浮标3的位置便可以得到液位的高低。在使用浮标检测的墨盒中,目前的结构基本都是使用注塑件浮标置于墨盒内与打印机检测装置配合进行墨量检测,注塑件浮标的结构又分为很多种原理及形状:如,浮标悬浮检测、杠杆机构浮标检测、导轨浮标检测等等,上述检测方式均离不开注塑件的制作生产。该注塑件的密度应略小于墨水的密度,以保证浮标基本悬浮于墨水表面,如果注塑件的密度比墨水的密度小很多,浮标将完全漂浮于墨水表面,不利于准确检测浮标的位置。所以在注塑件的选材方面也具有一定要求,因此工艺相对较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新型检测浮标的墨盒,该墨盒可减少制作工艺并节约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墨盒,包括
容墨腔;
检测区域;
在该检测区域内设置检测墨盒内墨水位的检测件;
其中,
所述检测件为不透明薄膜,该薄膜密度小于墨水密度,该薄膜底部固定在检测区域上,顶部为自由端。
所述薄膜密度小于1.0g/cm3。
所述薄膜在竖直方向可任意弯曲。
本实用新型的墨盒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成本低廉、容易获取的不透明薄膜替代现有的注塑件浮标。与现有技术的浮标设置方式不同,该薄膜底部固定在检测腔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薄膜本身是不透光的,该薄膜的自由端可随着墨水水位的变化而变化,薄膜自由端随墨水位下降,薄膜所覆盖区域的光路便发生了变化,借此便可对墨盒中的墨水位进行检测。由于该不透明薄膜成本低廉而且获取简单,因此节省了墨盒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墨盒中使用浮标检测墨盒水位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墨盒中使用薄膜检测墨盒水位满墨状态示意图;
图3是相较图2所示墨水位下降后的状态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2和图3,一种墨盒,其包括容墨腔1和检测腔2,容墨腔1和检测腔2连通,两者具有相同的墨水位。在检测腔2中设置有一条状不透明的薄膜3,该薄膜3底部固定在检测腔2的底部,薄膜3的上端为自由端,薄膜3的密度小于墨水的密度,因此在满墨状态下(如图2所示),该薄膜3为完全拉直状态,薄膜3的长度正好为此状态下容墨腔底部到墨水位的距离。此时不透明薄膜3将挡住全部经过检测腔2的光线。随着墨盒的使用,容墨腔1和检测腔2中的墨水位降低(如图3所示),由于薄膜3的密度小于墨水密度,薄膜3的自由端将随着墨水位的降低而降低,薄膜3将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弯曲。这样,薄膜3挡光的区域减小,墨水位以上的部位将可以有光通过。最终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检测和监测墨水位的高低。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薄膜并非固定在检测腔的底部,而是通过一刚性件将薄膜底部固定,该刚性件可以固定在检测腔底部或者侧壁,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薄膜底部与检测腔底部的相对位置固定。另外,作为进一步改进,将薄膜的密度控制在1g/cm3以下,而且薄膜的厚度小于0.1mm,这样更有利于薄膜随着墨水位的降低而自由弯曲。
当然,本实用新型墨盒的结构组成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提示而做显而易见的变动以及其他凡是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改动均应包括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5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