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跌落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4720.1 | 申请日: | 200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6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何杏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3 | 分类号: | G01N3/303;G01M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8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跌落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测试用的机械装置,特别是用于跌落测试的测试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针对产品进行的跌落测试中,惯常用的就是在待测试产品下方垫一木块,利用抽取该木块而去实现该产品的角或者边的跌落测试。
上述方式虽然可对产品进行跌落测试,但是鉴于木块的高度精确性有限,而且人为抽取木块的力度、角度以及摩擦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造成量测结果的不准确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产品跌落高度进行控制,亦增加跌落测试精度的跌落测试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
所述跌落测试装置包括一第一测试架和第二测试架,其中,第一、第二测试架均包括一底座、一固定架设于底座的测试杆以及一套设于测试杆上的定位套环;又,在第一测试架的定位环套上枢设有一第一测试夹板,从而可实现该测试夹板可成顺/逆时针旋转;第二测试架的定位环套上固定装设有一第二测试夹板;所述第一、第二测试夹板为用以将待测产品托住;另外,且在该第一测试夹板的一端以及定位套环之间连接有一弹簧,以及在该端和底座之间亦连接一拉绳,从而保证了该第一测试夹板为在测试之前为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与第二测试夹板将待测产品平衡的托住。
在所述第一、第二测试架的测试杆上均刻有刻度,以此获得测试时的产品的跌落高度值以及根据该高度可随意的将产品调整到合乎测试需求的高度。
通过上述结构,测试人员只需将连接于第一测试夹板与底座之间的拉绳断开,第一测试夹板在弹簧的作用下打破与第二测试夹板夹持待测产品的平衡,即而使得待测产品自由跌落,从而实现产品的跌落测试,该结构简单,极具有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跌落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跌落测试装置为用以对产品进行跌落测试时所用,参照图1中所示,其包括第一测试架101和第二测试架102,该所述第一、第二测试架(101和102)均包括一底座1011、一固定架设于底座1011的测试杆1021以及一套设于测试杆1021上的定位套环1031。
其中,在所述第一测试架101的定位环套1031上枢设有一第一测试夹板1013,且该第一测试夹板1013成顺/逆时针旋转,在所述第二测试架103的定位环套1031上固定装设有一第二测试夹板1023,该所述第一、第二测试夹板(1013和1023)为用以将待测产品7托住,该待测产品7为置放于第一、第二测试夹板(1013和1023)一端上。
另外,且该所述第一测试夹板1013的一端以及第一测试架101上定位套环1031之间连接有一弹簧5,以及在该端和底座1011之间亦连接一拉绳6,从而保证了该第一测试夹板1013为在测试之前为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与第二测试夹板1023将待测产品7平衡的托住;断开拉绳6变可使得第一测试夹板1013在弹簧5的的作用下沿弹簧5的运动方向运动,进而使得该第一测试夹板1013脱离测试产品7,即而使得产品7在失去第一测试夹板1013的支撑作用下而从第一、第二测试架(101和102)上自由跌落下来。
又,所述拉绳6可通过分别在第一测试夹板1013以及底座1011上设置一挂钩8而实现对第一测试夹板1013与底座1011的连接,测试时,测试人员只需去掉该拉绳61011于第一测试夹板1013或者底座1011上的挂扣关系便可实现拉绳的断开。
此外,在所述第一、第二测试架(101和102)的测试杆1021上均刻有刻度,以此测试人员可获得测试时的产品7的跌落高度值以及根据该刻度来调整产品7的跌落高度;所述底座为足够重,即当第一、第二测试夹板(1013和1023)托住产品7时该底座1011不易移动且可使得该第一、第二测试夹板(1013和1023)能够将该产品7纹丝不动的托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7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